2011小儿胃肠病进展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
儿童炎症性肠病治疗
浙江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杭州 310003) 陈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常见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与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 ,CD)。溃疡性结肠炎,也称非特异性性溃疡性结肠炎,为局限于结肠粘膜的慢性弥漫性炎症,从直肠开始向近段蔓延呈连续性、对称性分布,病变为炎症和溃疡。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呈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以回肠末段极其邻近结肠最常受累。病变多呈节段性、非对称分布,直肠极少累及。
虽然炎症性肠病确切的病因发病机制未明,但目前大多认为IBD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包括遗传、感染、精神、环境、饮食粘膜、局部免疫紊乱等因素。简单地概括IBD发病机制可能为,某些遗传决定因素使易感个体易于患病,在感染因子或肠腔内抗原的作用下刺激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引起上调的T细胞反应,由此激活各种细胞因子的网络,使局部组织发炎,并不断放大和持续,引起肠壁的损伤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目前的治疗的设计也大多基于此发病机理着眼于控制炎症反应。
儿童IBD的治疗目标是针对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控制发作、维持缓解,维持正常生长发育,治疗的着眼点是针对发病机理的各个重要环节予以阻断。 IBD的治疗首先要考虑疾病的部位和范围,此与治疗方法的选择、药物的反映及预后密切相关;其次,考虑疾病的活动度与严重度,不同期、不同程度的病变应采用不同的对策,估计预后;还应疾病的病程,初发者治疗反应好,而复发者差;对于病人的全身情况和有无并发症应进行评估,有助于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预后估计和生活质量的评价。治疗原则有三:;,预防复发;,确定内外科治疗的界限,防治并发症。
:保持营养与水电解质平衡,重症者予以高热量、高蛋白、多种维生素与低脂低渣饮食、补充多种微量元素、输血、血浆、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纠正酸碱平衡。频繁呕吐者应用适量解痉剂,并发感染者加用抗菌素如灭滴灵等。
氨基水杨酸盐
氨基水杨酸盐类药物是治疗轻、中度IBD的主要药,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是较为常用的药物,口服后其中75%经结肠细胞分解偶氮链断裂成为5-氨基水杨酸(5-ASA) 与SP,5-ASA是治疗的有效成份,起到抑制局部炎症,清除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及抑制免疫反应等作用。常用于UC与结肠CD。付作用较大,有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头痛、皮疹、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下降、叶酸吸收下降及少数有骨髓抑制,不宜长期大剂量应用。5-氨基水杨酸(5-ASA,美沙拉嗪) 有文献认为较SASP抗炎作用强,副作用减少,病耐受性好。一些报道显示4-氨基水杨酸对UC也有效。
常用氨基水杨酸药物
制剂
作用部位
剂量
用法
局部或直肠用
美沙拉嗪灌肠剂
美沙拉嗪肛栓剂
左侧结肠
直肠
1-4g
500mg-1g
临睡时
2-3次/天
口服
SASP
结肠
45-60mg/kg
分2-3次
Asacol
结肠
30-50mg/kg
分2-3次
pentasa
胃?小肠、结
儿童炎症性肠病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