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追本渊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数极大的大国,汉族占绝大多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故汉民族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
姓氏不仅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还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中国姓氏的来历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据徐俊元等三位学者研究,大致有这十多种类别:
一、以姓为氏。以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作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
二、以国名为氏。夏、商、周三代,有许多大小诸侯国,各国子孙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韦等姓。
三、以邑名为氏。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氏。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有苏、上官等姓。
四、以乡、亭之名为氏。有裴、陆、欧阳等姓。
五、以居住地名为氏。有东门、西门、东国
六、以字号为姓。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周平的庶子,字林开,其子孙以林为姓。
七、以次第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
八、以官职为姓。有籍、监、库、仓、将军等姓。
九、以技艺为姓。从事巫术的人,后代便姓巫。从事冰凌的人,后代以凌为姓,还有卜、陶、匠等姓。
十、以谥号为姓。
十一、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十二、爵位称号及爵系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姓。
十三、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客家先人的姓氏来历,也在上述这十几种范围之内。
当代百家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到了近现代,在人口和姓氏的统计手段上出现了长足的进步,一些有关的科学家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研究,得出了较为准确的我国姓氏的使用数字和各主要姓氏的人口数量。据前些年载,我国的姓氏以张姓人口最多,%%,共有7400万人左右。又如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1984年11月召开的姓氏、人名用字分析统计成果鉴定会上,向外界公布了使用计算机对姓氏用字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结论是王姓人口最多。此后,又有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60年代台湾的有关资料,研究得出全国的姓氏使用情况及其排列次序。另外,在一些人口普查和姓氏研究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地区,也有地方性的姓氏使用情况及其排列次序。如在上海市,%以上的人使用的姓氏在当地的前100个大姓中。这100个大姓是:
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
杨黄陆孙顾赵胡金曹钱
许马唐郑蒋蔡姚潘高丁
俞石施何叶林袁夏戴谢
宋倪严董郭冯范韩薛陶
汪邵方卢姜汤龚秦罗毛
葛章吕傅程江余任邱季
粱殷杜史庄盛魏萧凌华
洪苏崔翁侯钟虞郁奚邹
田包孟于乔童彭谈应邓
再如台湾省,根据1978年的统计,当地的绝大多数人也使用前100大姓。这100大姓依次是:
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
许郑谢郭洪邱曾廖赖徐
周叶苏庄江吕何罗高萧
潘朱简钟彭游詹胡施沈
余赵卢梁颜柯孙魏翁戴
范宋方邓杜傅侯曹温薛
丁马蒋唐卓蓝冯姚石董
纪欧程连古汪汤江田康
邹白涂尤巫韩龚严袁钟
黎金阮陆倪夏童邵柳钱
至于我国目前姓氏的使用情况,由于人口过于众多和统计手段滞后,至今还没有十分确切的统计资料公诸于世,仅有一些抽样
姓氏追本溯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