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传统哲学的魅力》
作者: 萧汉明著
当前第:183页
丛书名:珞珈中国哲学中华书局2008年4月北京第一版
萧汉明,1940年10月6日生。1968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学士,1982年武汉大学中国哲学硕士。现为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出版著作有《船山易学研究》、《阴阳大化与人生》、《周易参同契研究》、《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周易本义导读》、《道家与长江文化》等。
前言:
珞咖中国哲学:通向未来中国哲学的一条可能之路
20世纪中国人文学的“一大事因缘”,就是新的知识分类体系的逐步确立。而在这一新的知识分类体系里,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从传统的经史子集里分离出来。由于这样一个完全属于外来知识体系的新学科没有自己的历史及其固有的形态,在20世纪初期只能仿照西方的哲学学科体系来构造“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知识体系,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反向格义”(刘笑敢语)的思想史的创作过程。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两代学人就中国哲学史教学体系与研究方法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哲学史观与方法论问题,展开了多次研讨争鸣,认真反省“中国哲学”学科与中国哲学史自身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述了对中国哲学自身身份认同的焦虑。
其实,在20世纪初期,有关“中国哲学”概念的具体内涵,金岳霖、冯友兰、张伤年诸先生都曾给出过自己的界定,如金先生在为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写审查报告时,就区分了“中国哲学的史”和“在中国的哲学史”这二者的不同,而他本人则倾向于用一种没有“成见”的态度写一种“在中国的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下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而冯友兰先生本人在其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绪论中就明确地说,他是“就中国历史上各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明显地以西方哲学学科为标准来写一本“在中国的西方哲学史”。张先生则辨析了“中国人的哲学”与“中国系的哲学”的差异,认为,“中国人的哲学”可以包括印度系的哲学如佛教哲p2学,而他所写的《中国哲学大纲》则主要是“中国系一般哲学”(《中国哲学大纲》第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谈论“中国哲学”问题,有一个不容抹杀的思想史事实,那就是:20世纪的现代思想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了。在这样的历史起点上谈“中国哲学”问题,就无法回避已被纳入到中国思想传统的西方哲学思想,特别是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而言,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化则是一个短期发展的结果,但它对于未来的中国而言却又有着极其重要的方向性意义。中国文化究竞该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近一百多年来的文化论争已经基本上给出了一个大致的方向,那就是立足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广泛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走综合创新之路。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不可能偏离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方向,也将走一条
“综合创新”的道路;而如何“综合创新”,则将是言人人殊,各有胜途。
武汉大学地处中国大陆中部,是全国少数几个比较有名的以文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哲学学院在全国哲学界得到广泛的认可,是比较少有的学科齐全、学术传统深厚的哲学教学与科研单位之一。其中,中国哲学研究群体及其研究成果,不仅在中国大陆得到同行专家们的首肯与赞誉,在国际学术界也有相当的影响。我们这个中国哲学研究群体,是以萧蓑父、李德永、唐明邦、陈修斋、杨祖陶、刘纲纪先生等老一辈学者为第一代开创者,强调为学与为人的统一,主张德业双修;以史论结合、古今贯通、中外对比为宏观研究构架,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的内在契机与生命力为基本学术出发点,平章儒道墨释,涵化中印西马,认定明清之际为中国学术与文化的近代性的生长点,吸收并扬弃了梁启超、钱穆、侯外庐等人有关明清三百年学术研究的思想成果,将中国文化“自万历到‘五四’的三百多年的自我更新历史看作是一个同质的近代文化的运动过程”,从而论定,中国文明在世界性的由国别史向世界史迈进的进程中,是少有的几个具有原生、内发现代文化形态的主要文明形态之一。在第一代学人开创的事业基础之上,第二代、第三代学人,一方面深化前辈学者的许多固有的学术p3问题,另一方面也根据新的学术发展情况,拓展新的研究领域,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在现代新儒家思想研究、新出简帛文献中的哲学思想、佛教禅宗哲学研究等领域,做出了新的贡献。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进一步地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进一步地走进中国。中西比较哲学也将成为本哲学研究群体新的生长点。
本套丛书,主要展示了近几十年来在珞珈山下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第二代、第三代部分学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了中国哲学研究在中国大陆中部地区最新进展的大致轮廓。丛书以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为主要内容,其中有少量涉及中西比较哲学与比较宗教学思想。这些
传统哲学的魅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