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入心间
:在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诗文诵读,诵读当头,读要得法,读要有趣,学生才能醉心投入,持之以恒,乐此不疲;解读文本,深入浅出,让诗文画意如秋之景象,水落石出,诗情摇曳,画意铺展,入我心间。以读为基,以悟助读,读悟结合,情感共鸣,让经典诗文佳句出于口,入乎心,显于行。
关键词:经典诗文;诵读
对小学生来讲,经典的诗文可不可解?如果可解,在考虑年级层次的基础上,又该如何来解?其实,孩子天生就是诗人,每个孩子都有他面对诗文时的直觉体验,只要我们手中握有一把引领的钥匙,那么解读就会变得既有情趣,又有深度。有情趣,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有深度,才能真正涵养学子的性情,让他们的情感积淀变得丰厚。只要能深入浅出,就能打开诗情的大门,让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与诵读文本的情感成功链接,让学生去捕捉经典诗文的意境,进入内心深处,赏析别有洞天的诗情画意。
一、人为设疑,巧作对比,情由我心出
读诗文,通过人为设疑,本着素面朝天的姿态,抛开先前的一切知识背景的束缚,以最纯净的姿态来直面古诗。在熟读的过程中,让那诗仿佛出自诵读者之手与口。那既成的诗歌,新鲜得如从诵读者的心中刚刚出炉。巧作对比,就是自我斟词炼句,推敲字词,在反复的推敲之中,体会用词的妥当,体会流淌的情感。
比如,在解读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引导学生抓住“不须归”与“不需归”来展开辨析,通过变换诗句表达的顺序,学生认为“不须归”应当作“须不归”来解,“须”可以理解成“必须”“一定”,“不须归”就是一定不归,即使斜风细雨,也一定不会归来。这是决绝的归隐,是彻底抛下功名之后的归隐,是醉心青山绿水的走进自然的归隐。读来,仿佛感到诗人是在发下不悔的誓词,而“需”字,恰流露出心意的徘徊与不决。
二、披字入文,组字成词,深入而浅出
古老的诗文,采用文言的形式进行表达,看似艰深晦涩,实则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在诵读解悟的过程中,我们从字入手,打开理解的缺口,组字成词,连词成句,让《诗经》《论语》等经典名篇走下圣坛,愉悦学生的心灵。
比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是一头雾水,那就从字入手,先找出“仁”“礼”,让学生组词语。
用“仁”字可以组成下列词:仁义、仁慈、仁爱、仁德、仁政、仁者、仁人志士、至仁至义、麻木不仁;用“礼”组成的词有:礼貌、礼节、礼仪、礼教、礼让、礼尚往来、彬彬有礼、礼物、礼金、婚礼等。然后通过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从两组词中分别选出一个来,让学生联系句末的问号用上这两个词语说话,
学生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对他讲礼仪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人不讲究仁德,他怎么会讲礼节呢?”
“如果一个人不仁义,你想跟他礼尚往来,他又怎么能做到呢?”
“一个人如果不仁慈,他就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跟他讲礼教,又怎能不是白讲呢?”
“一个人如果不仁义,他怎么能做到彬彬有礼呢?”
这样的连词成句,不是恰当地道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的意思吗?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造字规律入手,解“仁”字的含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仁”。这个字,左边是个单人旁,说明这个字与人有关,右边是“二”,就是两个人的意思,它的两横,一横代表自己,一横代表他人,一个人心里不但有自己,而且时刻装着他人,能够为他人着想,这就是“仁”。
这样的剖析
诗情画意入心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