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谐音讽刺
语文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份周末作业,让每位同学回家之后,和家长坐在一起,让每个人讲一个汉语双关谐音的故事,每位同学记录下来,作为大家交流的材料。
吃完晚饭之后,木木把这个题目说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觉得挺有意思。爷爷说:“那我讲一个抗日战争期间的故事吧。汪精卫投降日本之后,当上了伪。当时有个高官为了讨汪精卫的欢心,就强迫一位老人做了一副对联送给汪精卫,内容是:昔怀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
木木问道:“这样听起来也很好啊,这不都是夸耀别人的语句吗?”
爷爷说:“表面看起来确实是的。但是,这里的‘盖世’与‘该死’,‘罕见’与‘汉奸’均为谐音,这不是对汪精卫的斥骂吗?那么‘该死’是什么由来呢?原来,汪精卫很早就参加了革命,早期是一名立志于推翻清朝统治的斗士。辛亥革命前夕,他曾一个人刺杀清朝亲王,所以对联中说他‘昔怀盖世之德’。对于汪精卫,多数人认为他在刺杀清朝亲王未遂时就该死去,可以赢得英雄美名,因此此句也可读为‘昔怀该死之德’,骂他何不早死,反而到抗战的时候祸国殃民。下联中‘今有罕见之才’,又可读为‘今有汉奸之才’,这对汪精卫当然是最大的谴责。”
大家听了爷爷这个故事都说很好,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也知道了谐音的妙处。木木说:“下面奶奶也讲一个吧!”
奶奶说:“那我讲个笑话吧。从前有个秀才,平日里自以为了不起,走起路来都是眼睛朝天。有一天,他到外边玩,遇到一个卖菜归来的农夫,肩挑两只一大一小的箩筐。他不禁随口吟道:‘大箩是箩,小箩也是箩。小箩装进大箩,两箩合一箩。’
农夫见秀才那副酸溜溜的样子,心中十分厌恶。正巧,几个人抬着棺材从面前经过,农夫也对着秀才高声吟道:
‘棺材是材,秀才也是材,秀才装进棺材,两材合一材’。那个秀才听了,羞得无地自容。”
木木说:“知道了,就是把木头的‘木’,加在秀才的‘才’一边了,对吧?”
爸爸说:“那我也讲一个加偏旁的故事吧。有个土财主,仗着有钱有势,欺压穷人,对待长工非常刻薄。这一年,土财主66岁。民间有句俗话:‘年纪活到六十六,不死也要掉块
汉语谐音讽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