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直观教学呈数学之美
[摘要]本文在对直观性教学法的概念和分类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语言直观、图像直观和媒体直观做了探讨,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体现数学之美。
[关键词]直观性教学法初中数学语言直观图形直观媒体直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54-02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并率先提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提到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因此,有效运用直观性教学法,对数学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直观性教学法,主要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语言、图像以及实物等的刺激作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观察和实验,然后通过归纳和抽象思维在大脑中建立与数学相联系的感知和表象等感性知识,进而上升为数学定理、法则等理性知识。它主要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或间接地感知具体事物的形象,从而使学生获得鲜明的表象,为促成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奠定感性的认识基础。笔者主要从语言、图像、媒体三方面尝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此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体现数学之美。
一、语言直观,通俗易懂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质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直观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形象的语言进行阐释,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数学的一种直观教学方法。数学教学语言直观是通过教师对数学概念的形象化语言描述而使学生产生想象而实现的,教师可以利用表象和再造想象,引发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形象化的重现或改组,进而形成学生新的数学形象。语言直观可以完全不受外界教学条件的限制,不受时空限制,唯一不足的是,语言直观不如感知鲜明和稳定,可能会造成中断和动摇,甚至有时会出现错误。因此,教师在具体运用语言直观教学的时候,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现状或生活情境,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
例如,在讲到一次函数的性质y=kx+b(k不为零)的时候。通常教材上对此概念的解释为: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然而,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对于“y随x的增大而增大”会有一定的理解困难。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换一种通俗的说法,把这句话解释为,x变大,y就变大,x变小,那么y就变小,可以将其想象成一条从左到右或升或降的直线。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容易。
再例如讲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公理时,无须在两点之间画一些曲折的线,而是用一个通俗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并加深影响,“我在操场上沿着跑道遛狗,把肉包子扔向远处,狗会沿着跑道去叼肉包子吗?”学生想也不想就回答:“以最快速度直接直线奔向肉包子。”追问:“为什么?”答:“线段最短。”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此公理的应用,学生会提到为什么人们会横穿马路,不走规定路线;草坪上踩出的小路等等。在数学教学中,通俗、直观的语言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图像直观,一目了然
图像直
用直观教学呈数学之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