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
一、质量: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千克kg(国际单位);吨t;克g;毫克mg。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实验中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
1)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2)称量: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注意:(1)调节平衡螺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并轻拿轻放;、清洁。
二、力 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压等具体动作的抽象概括。
2)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即:(1)发生力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力的物质性);(2)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所以没有施力物体或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依据;(4)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5)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相对的,当研究对象改变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就改变了。
——由此可判定是否有力存在!
1)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改变或运动的方向改变。)
2)可使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发生改变。(形变)
3.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来表示。1N大小相当于拿起2个鸡蛋的力。
4. 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弹簧秤的正确使用:(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其作图方法如下:
(1)画出受力物体:一般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代表,球形可用圆圈表示。
(2)确定作用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且画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接触面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