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艺跨界动静相宜
认识慕羽近十年了。我们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的同学,本不同系,但在学院开设的公共课上我们一见如故,于是相约彼此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慕羽当时攻读的是舞蹈学博士,专业方向是舞蹈创作研究。不过,我第一次从外界了解到慕羽却是从一个研究音乐剧的学妹那儿得知,当时她正在做一个音乐剧的课题,偶然聊起了一个叫慕羽的人一直在研究音乐剧,我很惊讶,“慕羽就在我们博士生班上呀!”从那时候起,慕羽的“跨界研究”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与慕羽认识的日子里,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开朗与活力,以及她那从骨子里散发出的真性情,闯劲十足。敢于尝试,敢于追求,丰富的实践都为日后的跨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在2007年博士毕业典礼上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先是我的导师田青担任导师代表发言,先生语重心长、字字珠玑。而后是我最好的朋友慕羽作为我们这一届毕业生代表发言,她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婉约大气,淑女风范,这一切都让台下的我心潮澎湃。
慕羽常被问及,到底喜欢音乐剧多一点还是舞蹈多一点?她的回答却是,这就像问我喜欢妈妈,还是喜欢爸爸一样。从美国回来后,其实她把更多时间花在了舞蹈评论和研究上,但音乐剧从来就驻她心间。她爱感性的娱乐――音乐剧,也爱超感性的当代艺术。因为她喜欢多元化的艺术生态和城市文化生态。
慕羽与音乐剧的缘分
1995年北京舞蹈学院在日本艺神集团的资助下开办了音乐剧班,那一年,慕羽还在北京舞蹈学院上大学,由于她的英语和专业成绩不错,所以被时任院长吕艺生教授选为进行音乐剧教学资料翻译的人选,为新开办的音乐剧班做准备。但实际上慕羽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剧的经历是从童年时代观看美国歌舞片开始的。歌舞并重的表演形式对于一个从小就沉迷于唱歌、跳舞的女孩子来说魅力实在太大了。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逐渐出现了不少西方音乐剧爱好者,其中对于像慕羽这样70年代中期出生的喜爱音乐剧的超级剧迷来说可能都要感激一个人,他就是美国的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80年代中期,收购了福克斯公司的默多克的实际举动是给中央电视台以免费的形式提供了200部早期20世纪福克斯影业公司的大片,其中《音乐之声》等经典影片给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老百姓带来的冲击和欢娱可谓历久弥新。慕羽也正是在那个时期认识并喜欢上了美国的歌舞片,并由此产生了对音乐剧最深切的期待。
1998年社教系主任张平教授同意出资帮助慕羽在北京舞蹈学院校内刊印了《百老汇音乐剧》一书,这是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专业的第一本教材。虽然这只是一本编译的剧目资料而已,但却让慕羽执着地爱上了音乐剧。2002年,海南出版社与慕羽达成共识,将这部书改编,并以自己的角度重写,进行商业包装,做成了一本普及读物。谈到这本书,慕羽还要感谢的两个人就是周小川先生和邹德华女士。周小川先生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更像是一位学者,而且这位学者在艺术修养上的造诣让慕羽非常敬佩,多年来,他无私地给予慕羽很多音乐剧资料上的帮助。
2004年慕羽考上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研究生,同年出版了《西方音乐剧史》等书。同事或同学都认为慕羽会在博士期间继续研究音乐剧,但当时慕羽认为,她对音乐剧的认识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2004年出版的《西方音乐剧史》就成为了研究瓶颈时期的一个产物。这本书按照线性梳理历史的线索写作,还没有做到对历史的整体规律性的
跨艺跨界动静相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