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史记》中的悲剧英雄项羽
摘要:“时势造英雄”司马迁的笔下有三位英雄,陈胜、项羽、刘邦。“陈胜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这三个人,刘邦最终称帝,陈胜被剿灭,项羽乌江自刎,这两人只能成为历史中的悲剧人物,但是项羽却留名青史,为人们所咏叹。
关键词:《史记》项羽楚汉相争中的失败性格的弱点后人的评判
“时势造英雄”司马迁的笔下有三位英雄,陈胜、项羽、刘邦。“陈胜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这三个人,刘邦最终称帝,陈胜被剿灭,项羽乌江自刎,这两人只能成为历史中的悲剧人物,但是项羽却留名青史,为人们所咏叹。宋代李清照怀着对项羽崇敬之心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肯定。而毛泽东却有诗云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可见在历史的长河中对项羽的评判各有各的看法。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留下了《项羽本纪》的千古绝唱,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司马迁的记载,那么项羽很有可能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以它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出一个真实的项羽。项羽作为一个悲剧的人物形象,必然具有复杂矛
盾的多重性格特征,正如这句话“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正是其中的矛盾,才留给了后世人们的评说。
陈胜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发难,也称首倡,特指高举义旗带领受苦难的大众向施暴者发起进攻的第一个带头人。中国农民起义第一人陈涉以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正式拉开了中国历史上反秦的大幕。项羽、刘邦也先后起义,在项梁的麾下结为兄弟。项羽经过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决定了秦朝覆亡的命运,有力的支援了刘邦向关中的进军。刘邦早项羽两个月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楚汉相争,项羽失败,自刎于乌江。由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突围、乌江自刎向我们诉说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项羽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末日的来临,面对自己的爱妾,项羽一遍又一遍的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陷入生死离别的窘境,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落到这部田地,性格决定命运,正是由于他性格中的弱点决定了他悲剧的结局。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论赞中归纳为五个原因。第一,分裂天下,引起斗争;第二,背关怀楚,失去地利;第三,放逐义帝,诸侯叛乱;第四,自矜功伐,不行仁政;第五,专恃武功,失去民心。将项羽的失败归结于一下几点
1、 复仇心重,而无称帝之心。
项羽世代为楚将,楚国为秦国所灭。他的叔父项梁又被秦将章邯杀害。国家仇恨,在血气方刚的驱动下表现的十分凶猛而又残暴。司马迁说:
“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项羽只想复仇称霸而没有一统天下的强烈动机,在推翻秦王朝后,显得被动,目光短浅。刘邦攻进关中后,接着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这时项羽不经思考就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只图一时快意,根本不计后果。曾有人劝项羽,说咸阳是帝王之都,若要称皇帝,就应该定都咸阳。但是项羽认为“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一心想回家乡。于是,他在戏下大封诸侯之后,便回了彭城。项羽这一做法致使天下又回到了战国时期四分五裂的局面。他缺乏远大的政治眼光,没有看到这时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已经是中国历史
有关史记论文:《史记》中的悲剧英雄项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