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引导学生自我创造幸福.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引导学生自我创造幸福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探索之路,很多学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今天,如果站在多学科视角上重新审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或许对推动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无裨益。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本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自我创造潜能的人
一是“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而不是单个的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同时也受外界主客观环境的影响。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也不可避免地受文化的影响,身上打着历史的、文化的烙印。
二是人能够自己创造自己。马克思认为,人的自我创造是在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中实现的。人在同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发展的动力,同时也逐渐发现了自己本身具有的各种潜能。人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和锻炼,有目的地积极地影响人自身各种机能的发展,能动地挖掘自身的潜能。
三是人的发展过程中,自我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外在的教育影响等都要真正成为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后,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能够自己创造幸福的人
人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 “我这样做有意义吗?”“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不断追问活着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是许多咨询师在进行咨询时来访者经常问的问题。寻找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不断追问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巨大的财富?是显赫的地位?还是无上的权力?事实上,人们并没有因为越来越富有、地位越来越高而明显地比以前更快乐或幸福。
费尔巴哈曾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生活满足状况的一种主观反映和心理体验。从心理感官的角度讲,幸福是一种“期望”得到“满足”,从而使心理预期与客观现实达到大致匹配的心理状态;……从价值观角度来讲,幸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比如情绪稳定、心态积极、坚韧不拔、适应良好等几乎都包含在幸福的应有内涵中。一个时时感受到幸福的人,基本一个是心境平和、乐观积极、与人关系良好、人格健全的人。
事实上,对心理健康的积极维护和促进的过程都是对幸福的追求过程。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产生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只有对这种状态积极维护、不断超越,才能使幸福常驻。创造幸福是一种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心理的发展和完善,指向对幸福的追求。由于教育不能自动授之于人,它必须经过学生的自我价值系统审定之后,纳入自我概念结构,方能转化为无需外在强化力量支持的个性品质。幸福的追求只能依赖个体自身的不懈努力,自我完成。这是一个心灵不断成长、发展、完善的过程,而且只有过程,没有终点。教师要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动力,自我帮助,自我成长。
自我教育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和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自我选择、方法的自我践行、过程的自我调控、效果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
三、心理健康教

引导学生自我创造幸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ady_ing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