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课程实验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信息类课程是电子通信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为提高该系列课程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有特色、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构建了一个信息类课程综合实验平台,建立三个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开放实践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信息类课程;实验平台;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38-02
一、建设信息类课程实验平台的必要性
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大学生是高校的使命,也是一件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完成这一历史重任,需要高校从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观、教学观、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资源配置与合格师资培养等多个方面同时进行改革[1]。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主要基地。很长时间以来,实验室往往是按课程设置的,依附于某个专业或教研室,实验教学仅仅从属于理论教学,机械地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基本素质,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弱又缺乏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尽如人意。信息类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和DSP原理及应用等课程,是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理论基础课的核心,掌握信号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信号处理器的设计及应用是非常重要的。黑龙江大学通信工程系结合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按照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对信息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包括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内容的整体优化及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等,建设课程体系实验综合平台,以求达到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2]。
二、建设信息类课程实验平台的意义
(一)有利于相关课程的优化融合
信息类系列课程之间关系密切,在充分区分各门课程差异的基础上,找到信息类课程之间彼此内在的联系,妥善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划分与衔接、教学内容的主次安排及增删、实验课程的设置和实践环节的统筹等。经过课程内容的优化、融合,打破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随机信号处理及DSP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实验内容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在信息类课程大概念下的教学模式[3]。
(二)有助于理论课的学习和理解
信息类相关课程有一个共性的特点是,课程内容抽象,很多重要公式、定理和性质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比较多,由于内容抽象深奥,易使学生在这类课程学习中陷入厌学甚至不学的恶性循环。同时,基础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内容侧重理论,疏于实践,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偏少,致使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偏低。信息类综合实验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抽象、刻板的公式中走出来,使学生能够全新地去理解和认识信号的综合处理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利用有限的实验经费,去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益,实验室集中管理的优越性已显现出来[4]。
(三)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类系列课程之间的渗透和交叉越来越密切,使得原有的以专业或教研室为基础的实验室分配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一是信息类各门课程的实验室层次低并且重复建设情况比较严重,同时占用的实验室房间也较多,仪器设备的
信息类课程实验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