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的由来与传说
导语:寒食节,因纪念春秋时期忠孝节义名臣介子推而设,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比端午节早200年左右。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寒食节的由来传说,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缘起:寒食文化发轫于介休吗?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上(今山西省介休市)。晋文公求之不出,无奈之中三面放火烧山,想逼他偕母出山,但是赵衰、狐偃这两个也曾经随重耳逃亡的大臣,自知自己的功劳比不上介子推,暗中使人四面举火,终于将介子推母子烧死在绵山上。后来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国人在介子推被焚的那天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为介子推而设的记载可见于《后汉书·周举传》、魏武帝(曹操)《明罚令》及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等著述中。更早一些的记载则见于两千多年前经学家桓谭的《新论》,该书中讲太原郡风俗,不仅提到了“隆冬不火食五日”,还提到这是“为介之推,故也”。
如今清明节俗中的扫墓、插柳、踏青、含泪祭奠亲人等等都源于古代寒食节日活动的内容。寒食节是古代专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节日内容开始只是要求大家禁火吃冷食。汉魏六朝时期,寒食节被确定在寒冷的冬季,禁火冷食时间又相当长(有“一月寒食”及“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等记载),结果出现了“老弱不堪”(《魏武帝禁火令》语)、“残损民命”(《后汉书·周举传》语)的严重后果。为革除此俗,官府在这一时期曾实行过多次禁断措施。为适应生存,寒食节在南北朝时期逐渐避开寒冷的冬季,基本上固定在冬至以后的第一百零五天。这个时间正好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节时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曰:“去冬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曰:“煮醴而食之,名曰寒食,盖清明前一日是也。”
寒食节尽管选择了在清明节令期间,但直到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无论从内容上或是时间上都有着明显的划界与区别。这一划界与区别主要表现在寒食节要禁火,清明节则要改火;寒食节为冷灶熄烟,清明节这天则重燃新火。这一现象,古代文人和诗人多有表叙。大文豪苏东坡被贬黄州后,关注着一年一度的清明改火,曾写出:“一别都门三改火”,“三见清明改新火”及“且将新火试新茶”,“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贵从活火发新泉”等大量诗句。对于两个节日中的冷与热食品,诗人们则是这样描述的:南宋诗人陈允平《应天长》词曰:“又见杏浆饧饧粥,家家禁烟食”;韩淲《谒金门》词句曰:“榆火新烟还熟食”。唐代诗人杜甫也曾把清明后改为热食写作熟食。其《熟食曰示宗文宗武》诗中曰:“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我国古代先民还利用清明寒食之间的改火创造出许多奇特的名堂,如为了满足朝贵们用清明新火煮新泉新茶的风俗,民间也产生出许多奇特产品。明代的《五色线》记载:龙安(今四川)有“骑火茶”之说,该茶的奇特处就在于“不在火前,不在火后,故也。清明改火
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由来与传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