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摘要: 近几年,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辅导员队伍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现状相比尚有差距。学生发展理论的提出为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合理存在找到了理论依据。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整合资源、畅通渠道、通力协作,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立足多学科,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 学生发展理论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提高、身心健康发展、成长成才。因此,尊重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从学生发展理论出发来探究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现状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提法最早出自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在这一纲领性文件中,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进一步改革发展的要求,高校必须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鼓励支持辅导员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
可以说,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倡导、大学层面的奋力探索及学术研究层面的有力推动下,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进程已然启动。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与社会快速发展有较大差距,建设的任务极为紧迫和艰巨。
谢小玉就
“职业倦怠”的话题面向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170名辅导员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从辅导员工作情绪、工作积极性、成就感、职业认同度及职业规划几个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对工作还是很负责任的,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也很强,在关键时刻,他们能体现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办事能力,但是这支队伍的职业倦怠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没有工作热情,容易发脾气,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身份认同度不高,缺乏成就感,转岗和离职愿望强烈[1]。
龚春蕾则在十余所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分别在辅导员和学生两个层面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基础薄弱,如职业准入制度欠缺规范;辅导员工作内容较繁琐;辅导员的科研水平欠缺;专业化职业化的途径尚不健全,如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偏低、提升空间较小等[2]。
当前,高校辅导员仍面临着角色职能扩展、工作内容繁杂、队伍不稳定、角色定位不明确、各方需求日趋多样等挑战[3]。因此,如何积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能力,提升工作实效和水平,是我国高校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学生发展理论从人的发展角度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学生发展理论概述
学生发展理论以20世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人的发展理论为基础,发轫于20世纪60~70年代,是在
学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