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凉山彝族女童入学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振兴民族地区的教育,是改变现状、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民族教育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繁荣、稳定。本文着重分析凉山彝族女童入学难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入学难的措施和策略,力求使我们对彝族女生入学难问题给予更多的同情、关注和支持,因而更好地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凉山彝族; 女童;原因; 对策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共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居住在全国各地。其中,许多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又多集中于边远地区或山区。而生活于这类地区的人们,由于历史及环境等原因,文化传统与外族有较大差异,经济发展缓慢,教育水平不高。因此,振兴这些地区的教育,是改变现状、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民族教育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繁荣、稳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教育也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在现有财力、物力的基础上迅速有效地实施民族教育成为有关各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四川省的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解放以来,凉山教育,尤其是民族教育有了迅猛的发展。彝族女性的教育,由于采取提高补助费、降低录取线、举办女子班等特殊措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凉山彝族女童还存在着入学难的突出问题。彝族女生入学难,巩固更难。彝族女生能坚持学到毕业的很少,能达到升学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大多数彝族女生读了几年、十几年却没考上高一级学校,回家后将大部分知识遗忘,有的甚至复盲,陷入“年年喊扫盲、不见文盲少”的怪圈,致使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家庭是百年树人的起点,母亲是儿童最早期、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者,提高女性教育水平提关系到整个人口素质的大问题。因此,凉山彝族女生入学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凉山普及义务教育、扫除文盲的历史任务就很难完成,而且直接影响到彝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彝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推进。
一、彝族女童入学难的因素分析
彝族数育就其整体而言,具有特殊性、复杂性,然而彝族女童教育更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彝族女童入学难的因素很多,就凉山而言,主要受自然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三个方面因素所制约。
(一)自然因素
山高坡陡、居住分散、生产粗放、劳力缺乏是造成彝族女童入学难的自然原因。女童入学难与这些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有直授的关系。这些山区地貌复杂、道路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农耕条件差、人口居住分散。天然的屏障与外界隔绝,形成了独特的山区文化、火塘文化,难于和外界先进的文化沟通。学校虽已遍及彝家山寨,可凉山幅员广人,沟壑纵横,山峦叠嶂,不少山寨“对面能喊应,走拢大半天”,男生往返吃力,女童走读更难支撑。另外,彝区半农半牧式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急需大量的辅助劳力,再加上烧火煮饭看家带弟妹等活计,自然落到未成年人头上,特别足彝族女生头上,致使她们很难“自愿”入学。
(二)历史原因
重男轻女的陈规陋习是造成彝族女童入学难的历史原因。人类文明是妇女与男子共同刨造的,但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妇女在政治、经济及人们思想意识中,总是处于被奴役、被压迫的地位。妇女在愚昧与落后中为温饱而劳累奔波,而文盲和贫困又加剧自身的落后与愚昧。“女孩读书无用反赔钱”的怪论更像无形的脚镣手铐卡断彝族女生入学的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延续到本世纪的五十年代,在这漫长的历
浅析凉山彝族女童入学难的原因及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