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湘黔苗族蜡染的装饰艺术
摘要:蜡染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印染工艺,具有民族特色装饰风格的蜡染布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的一部分。近年来,室内设计中运用民族风格的蜡染装饰得到了市场的认同。本文主要从制作工艺、色彩和图案三个方面对湘黔苗族蜡染装饰艺术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苗族蜡染;装饰艺术
蜡染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色彩艺术,在中国古代称为“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迄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远在秦汉时期,西南地区的瑶、苗、布依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这门印染技术。
湘黔苗族蜡染是勤劳的湘黔少数民族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已渐渐成为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各地风俗民情、历史背景及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风格。湘黔苗族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区域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一制作工艺
绘制蜡染的织品主要是用民间自己织的白色土布,发展到后来也有采用棉绸、机织白布的。而防染剂主要是蜂蜡,偶尔也掺和白蜡使用。蜜蜂腹部蜡腺分泌的蜂蜡,不易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融化。因此它的这一特点很适合作为蜡染的防腐剂[1]。
绘制蜡花的工具用的是一种自制的铜刀(图1),这种铜制的画刀便于保温,融蜡不至于冷却的快,一般由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的。根据绘画线条的粗细,有规格不同的铜刀,如三角形、斧形、半圆形等。
蜡染布是在布匹上涂蜡、绘图、染色、脱蜡、漂洗而成。作画的第一步是找准图纸位置,一些地区是照着剪纸的花样确定大概轮廓,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第二步是浸染,将画好的蜡布放在蓝靛(图2)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2]。首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可成浅蓝色。再进行多次浸泡,便能形成深蓝色。如有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图案的需要,可在头次浸泡后,然后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这样就可呈现出深浅两种花纹。将蜡片放置在染缸浸染时,有些“蜡封”会因折叠而损裂,因此会产生深浅、粗细不同的肌理效果,我们将这种裂纹称之为“冰纹”。这种“冰纹”极富灵动的生命力,使得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具有自然别致的风味。
二蜡染色彩艺术
蜡染一般都是蓝白两色(图3),也有彩色蜡染(图4)。蓝与白是构成蜡染的灵魂。蓝色是染上的色,白色是本色布留白,只需将靛蓝,蜂蜡和巧手一起,就可产生蓝白交融、变换迷离的效果,能给人一种朴素明快、清新雅致的美感。至于彩色染料,我国早在汉代就有了着色的配方:茜草染深红、硫化汞染朱红、硫化铅染灰色、靛蓝染深蓝、蓝和棕色套染藏青。现代技术则使用化学原料绘彩,用蜡封住,脱蜡后更是五彩缤纷,这是一种新的开拓[3]。
湘黔苗族蜡染的主要色谱有靛蓝、浅蓝、深蓝、红色、黄色、绿色、棕色和白色等。在贵州部分少数民族的蜡染色彩主要是在蓝色、白色基础上,用色彩艳丽的黄色与红色来加以点缀装饰。可以用黄色衬托蓝色,营造一种混色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绿色的色感,或采用蓝、黄色相叠给予绿色的视觉效果。
三图案特征
湘黔苗族蜡染图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不拘一格,使得苗族蜡染艺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纹样主要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形纹样两大类,自然纹样中多为动物植物纹,几何形纹样多为自然物的抽象化。
自
探析湘黔苗族蜡染的装饰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