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心理活动课评价标准的制订
〔摘要〕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而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评价应是多维度的。本文从活动主题、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教学素养、活动效果等方面把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活动评价标准简化为五条――主题明确、有针对性;思路清晰、情境动人;面向全体、注重互动;科学性、人文性强;注重实效。对于一线教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评价标准;主题;过程;素养;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2-0010-03
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对心理活动课的评价,应是多维度的,既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也可以是
“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对此已有的研究及实践,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一些学校领导、教师还习惯用文化课的课堂评价标准来作参照,较少考虑心理课自身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第二,有的研究者对心理活动课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过程比较严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但提出的指标体系注重全面、系统地反映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诸种要素,因此显得架构比较庞大,权重分配与分值统计比较精细,这就难免会给操作上带来一些难度。
作为供一线心理教师随时使用的常规性活动评价指标,除了要能反映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基本规律和价值导向之外,一定要重点突出、操作起来简便实用。因为在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心理活动课的评价经常是即时性的,一般是活动一结束,听课的教师们就要聚集在一起进行反思总结,即兴发表评价意见,特别是教研员,更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言简意赅地对整个过程作出明晰、科学、专业的剖析。因此,从实际需要出发,我们除了需要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外,还需要一种更为简洁明了的即时性评价工具。
为此,笔者在教研工作中,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体系的建构进行了探索:先从本课程的特点提出全面的指标;组织各校心理教师对指标体系进行研讨、合并、增减;在实践中试用,进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及时作修订;请专家进行评判,提出建议;最终确定指标体系。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此评价体系简捷、有效、实用。现简要介绍如下,以期和同行共享。
我们从活动主题、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教学素养、活动效果等方面把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活动评价标准简化为五条:主题明确,有针对性;思路清晰,情境动人;面向全体,注重互动;科学性、人文性强;注重实效。
一、主题明确,有针对性
心理活动课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选择主题;心理活动课强调从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出发。因此在选择主题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因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同的。其次,必须选择大多数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高一学生需要重点辅导如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等;而高中毕业班的学生就比较需要关于未来发展和职业选择方面的指导。
注意问题:
。
我们主张每次心理活动课师生都应围绕某一方面的某个主题去开展,避免一节活动课出现两个或多个主题。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始终都应紧扣主旨,为主题的展示服务,做到
“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一课一得,课课受益。有的教师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过多的活动目标冲淡了主题。有的教师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活动与主题没有多少关系,而且活动后没有交流和分享,所以收效甚微。
。
、目标过空导致对主题挖掘不深、不透。
活动主题要具体化为可以操作、可以训练的行为特征,从问题入手。如有位教师活动的主题是“优化心理,助我成功”,就显得太大,学生展开讨论后,内容太多,教师不易把握。
二、思路清晰,情境“动”人
心理活动课一般而言只有40~45分钟。在这样短短的时间里,要实施一个非常复杂的方案是很难的。在这种条件下,能否给全班学生留下一个深刻印象,关键就在于操作思路是否简洁、清晰、明快。如果思路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难免会陷入不知所云的尴尬境地。
设计思路清晰应该表现为:活动清晰
当前心理活动课评价标准的制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