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7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院前急救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辽宁省军区锦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负责实施院前急救的7例AMI患者(观察组),同期发病的7例患者自行到院就诊或由干休所安排就诊(对照组),比较两组抢救时间与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能够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从而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改善了患者预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28-0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是常见内科危重疾病,在老年人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AMI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若能够及时发现并实施有效的院前急救,在最短的时间内抢救患者生命并安全转送至医院,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并改善预后,因此院前急救对挽救A
MI患者生命显得尤为重要[2]。笔者现回顾性分析辽宁省军区锦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2015年2月-2016年3月期间实施院前急救的14例AMI患者病例资料,希望为AMI院前急救提供借鉴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抽选14例AMI患者,均来自辽宁省军区锦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由干休所负责实施院前急救,并将其转送至附近医院,按照急救模式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患者发病后由干休所实施院前急救)和对照组(患者自行到院或由干休所安排就诊),每组各7例,观察组7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例(5714%),女性患者3例(4286%),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830±713)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3例,前壁2例,下壁1例,高侧壁1例,对照组32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例(7143%),女性患者2例(2857%),年龄59-80岁,平均年龄(6927±691)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4例,前壁1例,下壁1例,高侧壁1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φ兆榛颊咴诜⒉『笞孕械皆夯蛴筛尚菟?安排就诊,经确诊后立即住院接受治疗,观察组则由干休所实施院前急救,具体措施如下:(1)基本处置:干休所医务人员在接到通知后,需要备齐必要的急救设备、物品及药品到达患者住所,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首次心电图结果初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立即实施抢救。禁止患者活动或移动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在医院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需使患者平卧,减少不必要的移动,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律失常情况,若患者呼吸困难需采取半卧位,迅速检查各项生命体征,包括心跳、呼吸、血压等指标。(2)吸氧:尽快吸氧以提高血氧饱和度减轻患者疼痛感,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具体吸氧方式需结合患者病情需要及现场条件确定,吸氧速度维持3-5L/min。(3)镇静止痛:肌肉注射吗啡注射液或杜冷丁注射液进行镇静止痛,或口服中药复方丹参滴丸,存在室速者静脉滴注利多卡因,重度传导阻滞者肌注阿托品,血压较低及心源性休克者静脉滴注多巴胺和阿拉明。在给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7例临床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