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支架式教学法优化物理定律教学
物理定律是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归纳而成的结论,它反映了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的必然。教师在物理定律教学中经常发现:虽然学生能把物理定律背得滚瓜烂熟,但当应用定律解题时,常出现一筹莫展,甚至步步出错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定律教学过程中,教师没能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定律及相关概念,学生没能理解定律的内涵和外延。
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三种教学模式(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之一,支架式教学在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该教学法通过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牛顿第三定律》是力学中的重难点知识,也是高一物理中较难讲透的知识。下面以《牛顿第三定律》的两个重点教学环节为例,谈谈在物理定律教学中,如何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出发,巧用支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物理概念体系,优化物理定律教学。
一、教学环节1: 概念“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意义建构
,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见图1)
,创设情景支架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两个视频,创设情景支架,将学生引入相关的物理情境。
视频1:人站在车上推前面一辆车,前面一辆车前进,自己的车后退。
视频2:人上岸时,用力向后蹬船。人上岸了,船后退了。
,搭建问题支架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通过提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为学生搭建两个问题支架,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引导学生建立概念。
问题支架1: 为什么视频1中,人推前面的车,自己的车会后退?
问题支架2: 为什么视频2中,人向后蹬船,人就能上岸?
通过两个问题可得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顺利搭建下一个支架:(具体见图2)
,思考中完成探索
教师搭建好支架1、2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沿支架攀爬。学生思索后可以得出结论: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人对车施加一个力的同时,车也给人一个力。人向后蹬船,给船一个力的同时,船也给人一个向前的力。
,得出统一结论
教师接着提出问题:这两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总结阶段,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故教师可以多请几个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补充。通过讨论,由学生自己建立知识框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假设为a)对另一个物体(假设为b)施加一个力时,b物体也一定对a物体施加了力。
,完成概念建构
教师在肯定学生建构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及定义——我们把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互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最终帮助学生完成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概念的建构。
[教学反思]:教师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两个情境支架,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创设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剖析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自然完成了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概念的建构,加深了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环节2: 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方向的关系
,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见图3)
,创设问题情境
在提出作用力
巧用支架式教学法_优化物理定律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