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分粥故事及解读
一位叫阿克顿(1834-1902)的英国历史学家讲过一个分粥的故事,也是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讨论社会财富时做的一个比喻,可以给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士一些感性的体悟。
有7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共同生活,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没有什么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阿克顿勋爵作的结论是: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阿克顿勋爵认为这种方式导致了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最少的。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象“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员工就会积极性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一)我们从一个小团体分食一锅粥的情形探讨出了权力制约制度的问题,这7个人通过每天分粥的过程当中不断更换各种不同的方法,力图最终达到一个平分食物的目的。在每个人自己主持分粥的时候,私心总是占据主动,想在别人不注意的情况下为自己多分一些粥;当别人主持分粥的时候,又总盼望别人能主持公道,睁大眼睛盯着分粥人手中的勺子,哪怕一丝不公也不能放过。然后大家又通过不断的改变新的方法,以彼此制约的方法以求分粥公平,但在最后完美方法出台之前众人始终发现私心导致不公、权力致使腐败的规律。
现代经济学是这么表述的:制度至关紧要,制度是人选择的,是交易的结果。好的制度浑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令人为之感叹。
(二)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形成、制定和推行某种机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它是一个达成共识的过程。组织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建立的。机制作为组织实现其目标的重要工具,其本质是一种契约,必须建立在组织成员广泛共识的基础之上,因为很少有人会支持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更没有人会积极参与自己不同意的事。“分粥”与大家的切身利益相关,并且几经探讨和试验,最终找到了大家都认可的分配办法,这便为彻底实行这一办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现实中许多机制之所以形同虚设,主要一条原因是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机制形成的过程中没有征求组织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只凭组织的主管或管理层“拍脑门”、“想当然”办事,把组织的成员人为地置于“高高挂起”的境地,这自然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家对机制失去信任感。
其次,它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机制也可看作是交易的结果。一种机制是否有效,往往要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兼顾组织和个人的利益,亦即是否找到了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最佳结合点。要达到这一目的,组织成员间不经过良性互动这一过程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良性互动中既含有妥协与合作,也包括不满与争执,“分粥”机制的形成既是这一过程的集中体现——互动使人们既认识到了个人利益,同时又关注着整体利益,并且找到了两者的结合点。
再次,它是一个互相制约的过程。达·芬奇说过:“力量在制约中产生,在自由中消亡。”从某种意义上讲,机制就是保障一个组织正常运行的轨道,它所产生的乃是一种约束力和规范力,正是这种约束和规范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保持在有序、明确和高效的状态。制约之力即是秩序之力,秩序之功亦为制约之功。从“分粥”最终形成的机制安排中可以看到:任何人都可得到自己应得到的利益,但任何人又难以为一已私利而损
分粥故事及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