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经口喂养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微量经口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将5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早期喂养组和常规喂养组。两组的基本情况无差异。常规喂养组生后禁食,48h后视出生时情况、胎龄、吸吮反射、排便、腹部情况(主要为腹胀情况及肠鸣音)等,给予鼻饲或者经口喂养,逐渐建立胃肠营养。早期喂养组生后经口插胃管,常规给予生理盐水洗胃,同时留置胃管,待2~6h后先给10%葡萄糖溶液,1ml/kg注入胃内,3h后患儿无异常表现,即给开奶。之后根据喂养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奶量。结果早期喂养组患儿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比常规喂养组明显缩短,且均有显著差异性(P<)。结论依据患儿的胃肠道功能耐受情况,尽可能早开奶,可生后5h即开奶,最迟不超过48h。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早期;经口喂养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一直是困扰着很多新生儿科医师,如何喂养,几时开始喂养,喂养的量多少,以及如何解决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不成熟的消化功能与其高代谢营养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极低出生体重儿自身生理特点,采取早期微量经口喂养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3年9月,在我院NICU住院的VLBWI作为研究对象,共55例,男33例,女22例,出生体重1075g~1500g,胎龄27~34w。随即分为两组,即常规喂养组24例,早期喂养组31例,两组患儿均符合VLBWI诊断标准。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及Apgar评分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给予婴儿培养箱保温,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尿量等,必要时吸氧或者机械通气,抗生素抗感染,维持机体水电质酸碱平衡及内环境稳定,胃肠道外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
,48h后根据出生时情况、胎龄、吸吮反射、排便情况、腹部情况(主要为是否出现腹胀及肠鸣音强弱)等,给予鼻饲或者经口喂养,逐渐建立胃肠道内营养。
,常规给予生理盐水洗胃,同时留置胃管,待2~6h后先给10%葡萄糖溶液,1ml/kg注入胃内,患儿无异常表现,即给开奶。鼻饲开始给予1~2ml/次,喂养1次/3h,根据情况每次增加奶量1~2ml/d。对无吸吮反射者,给予奶泵,/(kg?h),经微泵将其通过胃管持续滴入,依据胃耐受情况,泵4~10h,停2h,给奶泵时患儿取右侧卧位或仰卧位,床头抬高20~30°。开始喂养时用1:1早产儿奶,如无喂养耐受在喂养过程中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1]:①腹胀(,伴有肠型);②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③胃潴留量超过喂入奶量的30%;④胃内出现咖啡色物;⑤排便不畅,需灌肠通便。对呕吐、腹胀、胃内残留等喂养不耐受者加用小剂量红霉素3~5mg/。无效者停喂1~2次。随着胃肠功能改善,增加奶量1~2ml/次,依消化吸吮能力的改善,对有吸吮反射、肠鸣音正常、已排便者,依据吸吮能力强弱,停鼻饲,改为经口喂养。
,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住院时间,以及发生院内感染、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以及坏死性小肠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经口喂养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