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非神话人定胜天写传奇——郭亮村游杂记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时候读《愚公移山》的故事,很羡慕愚公的好运气,竟能感动于帝,获助于神;年岁稍长,又钦佩于愚公的不惧艰难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管怎样,都只是把《愚公移山》当做一个寓言故事来读的,愚公这样的人,似乎只活在文学作品中。了解了林县的红旗渠和郭亮的挂壁公路后,才知道生活中真有愚公精神的人在。其实自从2000多年前,列子的《愚公移山》问世以来,有关对愚公的看法也众说纷纭,有嘲讽其顽固和死脑筋的,怎么不搬家,干嘛挖山,不讲究方法嘛。甚至有人竟上纲上线,说愚公挖的是公共的财产—太行、王屋山,保护的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房子,大有损公利私之嫌。当然,持赞美态度的还是占主流的,要不也不会有这个故事的代代相传。
个人认为,做任何事,方法固然重要,但当你的对手足够强大时,精神和毅力便弥足珍贵,它是你敢于采取方法的动力,成功运用方法的后盾。说到这里,自我反省一下,我也一直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羡慕于别人的拼搏成功,满足于自己的安逸平淡。难道是因为过去对愚公精神,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欣赏,没有真真切切的感悟的原因?那何不趁现在的游郭亮热,到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郭亮挂壁公路,去亲眼见见那蜿蜒盘旋于绝壁间的奇观,亲手摸摸那钢钎、铁锤凿出的洞壁,亲自用脚量一量那长1250米的长廊,让那13位开山愚公的精神,灌注于血脉、感动于肺腑、震撼于心灵,说不定还真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番呢!(窃笑)
天随人愿,群里组织郭亮2日游,定员50人。哗哗哗,一天时间不到,报名人数达一百多人,最后是三大车、近150人出行。还没被挂壁长廊的宏伟气势震撼到,倒先被这浩浩荡荡的大军震住了。(笑)
6月6日下午近4点,历经8、9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万仙山风景区,太行山以它特有的雄伟、峻拔的身姿迎接我们的到来。有人说,遍览天下名山,有的巍峨壮美,有的奇峻优美,有的清幽静美,有的绮丽秀美……然而,能集众美于一身者,太行也。太行山脊东翼多发育形如刀削的陡崖,崖面陡直,绝壁千仞,其一崖形如一面大墙矗立于山巅,两个山崖相对,间距甚小,形成天劈裂隙般的一线天。我突然想起去年夏天游过的桂林,桂林的山峰一朵一朵的,犹如江南的女子,妩媚婉约,心细如发,千回百折;太行山壁立千仞一幢一幢的,好似北方汉子,粗犷伟岸,大气磅礴,直来直去。难怪太行山会孕育出那些不畏强敌、凛然铮铮的抗日英雄,会孕育出那战天斗地、开凿出郭亮洞的13位勇士。
6月7日上午,我们在太行山的阳光辉映下走进了郭亮洞,又叫郭亮村绝壁长廊。这是一条横穿绝壁的长廊通道,1972年农历二月二开工,1977年5月1日通车,长1250米,宽6米,高4米,2001年又投资40万元进行扩修。郭亮人没有用任何机械,历时5年,,打秃钢钎12吨,打烂了8磅重的铁锤4000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种“人定胜天”“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这是那个时代才会拥有的精神产物。
现在,我们走在这宽宽的长廊里,仿佛看到13勇士在用钢钎钻,用铁锤敲,汗流浃背仍毫不松懈;仿佛看到一群衣衫褴褛的老人孩子,用手搬,用筐抬,用篮子挎,人人肩头成茧,十指流血;仿佛看到辉县教育局100多名教职员工,在工程进行到嘴艰难的时刻,他们和郭亮人一起施工,加快了工程进度。此时此刻,还能说什么呢,除了内心的震撼,语言已经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我黄河儿女、我炎黄子孙,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更不管现在的科技是怎样的发达,血液里骨子里还是要有点这不惧艰难险阻的硬骨头精神,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超凡毅力。
在郭亮,除了这种神奇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你,还有一个神奇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你---那就是喊泉。穿过郭亮村的影视摄影基地,我们坐了一段观光车,又向上歩行了十几分钟的台阶,只听得山谷中阵阵声浪传来,好似擂鼓助威一般,声震云霄。正好奇于是什么声音,路标指引喊泉就在100米开外的左上方。先是看到一泓清水,上面刻着“许愿池”,旁有一小泉水瀑,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在那里接泉水喝。再拾级而上,看到一帘水线从30多米高处泻下,不像我们想象中的泉水应该是自地下或水下往上涌,而是一帘水线高挂在绝壁半腰,形成微型瀑布,落地成泉。这就是喊泉,据说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七仙女畅游太行,玉肤生津,急于沐浴。龙王得知,拔几根髯须掷此崖罅隙,顿成天然喷浴。泉下一石,长满青苔,人称仙女浴台。喊泉是一种悬挂泉,也称空山泉,属季节性出露的泉
愚公移山非神话 人定胜天写传奇 ——郭亮村游杂记【组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