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裁绿叶映花红
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教学的愉悦环境,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呢?
一、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在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两者的关系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优化教学服务的。信息技术仅是教学的工具、手段,既不能盲目否定,也不能夸大其作用。过多的感官刺激,过多的动态过程,将会使语文学科失去其丰富的形象性、抽象性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上,我们必须消除以下的几个误区。
一忌“喧宾夺主”。语文课堂上,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课本是主要载体,我们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的有效对话。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应起到辅助和促进作用。但现在的一些语文课上,教师却过分突出信息技术的作用,出现了喧宾夺主的现象。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天安门广场》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对广场上的建筑、开国大典的盛况、升旗仪式的庄严场面都有感性的认识,制作了长达十几分钟的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学生的动情朗读,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这些语文教学本真的内容却弱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知不觉地丧失了。
二忌“舍本逐末”。阅读,倾听,感悟,揣摩,积累,表达,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切教学手段都是服从于此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方面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上来。而现今一些语文课堂上,老师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效应,利用多媒体制作大量精美的动画、图片、视频、音乐,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课件上,真正的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时间被挤占了。
三忌“画蛇添足”。运用信息技术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在一些语文课上,教师为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课件制作时无的放矢,把课文内容、课后词语、课后习题等都录入课件,课堂上,学生完全丢弃了课本,也几乎看不到老师的板书。这样的信息技术使用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二、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和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应遵循适时、适度、适量的原则。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实践体会。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多媒体就能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在课堂的开始,我先以动画形式出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动画中,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这时,我便向学生宣布:“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
巧裁绿叶映花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