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形体空间转换比较研究.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形体空间转换比较研究
摘要:现代陶艺在形体造型空间的表现形式上有了比传统陶艺更为丰富的拓展,变化更为丰富和自由。本文从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形体空间变化的比较出发,分析了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形体变化方式的不同点,突出现代陶艺在造型表现语言上的个性化与多样化。
关键词:现代陶艺;传统陶艺;形体变化
0 引言
现代陶艺形体结构的多样性使陶艺家能够更自由地表达空间的丰富性。对作品形体的一种认识与理解便在这种多元结构和语境下不断发展起来。传统陶艺形体的造型主要是以同心圆的方式展现的,为了实用的目的,尽可能地使它的使用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现代陶艺则基本上抛弃了实用功能,更强调形体空间的视觉张力以表现现代陶艺独特的艺术魅力。
1 从对称形态向非对称形态的转换
在造型艺术中,对称的形态是指在三维立体造型形态中,视觉所看到的以中心点为分割线,形体的两面是相等的,形态变化也是一致的,这种对称的形态变化在传统艺术造型中比较常见。传统陶艺造型的对称性,是以器形的中心点为圆心,或中轴线为中心,通过拉坯手工成型来构建绝对或相对对称的形体,该形体两边的视觉张力是均衡的,形体变化不大,内空间的中空大多是为了满足烧成或实用的功能,外空间所围合成的胎壁所形成的形体变化基本上是向两边对称的。这些对称形态的形成一般都是靠辘轳车或拉坯机的匀速转动,在向心力的作用下,靠手的力量使形体趋向同心圆形态。
现代陶艺多元化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单一对称的传统造型模式,更倾向于追求形体的不对称性。这种造型形态在视觉上所形成的变化方向、形体大小不是一致的,但从体量和视觉上看是均衡的。形体在形式上变化更为丰富,更为自由,外轮廓或凹或凸所形成的不一致的形态变化更彰显着陶艺家个性情感发挥的自由度和对美的理解与设计。例如,陶艺家露西?达克沃斯的作品,形体变化是由几个基本的几何形体在对称关系下,利用某个细小的局部采用方向的转变、体量的大小来打破形体上的绝对对称,在形式上寻求变化,在视觉上寻找平衡,在整体的对称中寻求局部的不对称。
色彩也是从视觉上构成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因素。色彩有轻重感、冷暖感,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形体上使用色彩对形体造成视觉落差,可以打破形体在形式、体量上的对称稳定感。例如,台湾陶艺家王修功的作品,形体是一个圆盘,造型上是中心对称的形体关系。而作者利用釉色的轻重感来打破形体造型上的绝对对称,以追求变幻迷离的视觉效果。
2 从平衡形态向非平衡形态的转换
任何物体能以某种相对稳定的形态在空间中存在、移动而保持不变,都必须处于这样或那样程度不同的平衡状态。任何一种形体存在于空间中,必然也就会受到重心与平衡规律的制约。在这一规律制约下,各种形体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丰富多变、优美动人的造型形态。平衡是物体在空间保持稳定的必要条件。各种艺术形态的塑造,大都表现为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形体的重心不能脱离了物体而存在,其稳定性就是它以这样那样的平衡方式在空间中保持不倒的那种特性。任何物体平衡
程度如何,取决于物体的重心同支点及承重面的相对位置关系。
传统陶艺的造型形态,主要是以同心圆的形态展现其艺术价值,同心圆的基本形态要求使其造型形态具有对称性,平衡感。形体的中心点重心点大多是落在形体的正中心位置,给人的视觉感受上是平衡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传

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形体空间转换比较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ktdmzug14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