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如何做教育科研
1
目前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把“对话”变成“问答”。
为夸奖而夸奖。
把“自主”变成“自流”。
有活动没体验。
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
探究的泛化与神化。
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
课堂教学中的走极端现象
“满堂问”取代“满堂灌”
为追求课堂师生互动,改串讲式的“满堂灌”为提问式的“满堂问”,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因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而显得繁而无序,琐而无纲。这些问题多数针对性不强,主次不明,难以切合不同学生的水平特征,仅有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很多学生提心吊胆,神情紧张,心中疑惑仍在提问中延续,教与学只能定格在肤浅的一问一答上,创新思维追求的广度和深度无法得以实现。
“拼合”、“掺合”取代“融合”、“整合”
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完全由多媒体的程序控制,不仅学生的思维训练过程,就是教师的思维与讲解过程都逃不脱课件的控制,课堂缺少开放性与生动性。
3
轻师”、“轻书”取代“唯师”、“唯书”
“唯师”、“唯书”导致课堂教学模式化、程序化,学生的思维定势化、僵硬化,阻碍了创新。是一个极端表现。
“轻师”、“轻书”:教师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盲目省去必要的知识传授、点拨和纠偏,不注重对课内外知识进行广泛占有、研究、积累,不注重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鉴别、吸纳与扬弃,只是一味地鼓励学生质疑名人,轻视书本,以致“创新”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高见”,从而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快感。其结果是,“创新”失去了坚实的知识作根基,“求异”又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依据。
“牧羊式”取代“填鸭式”
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分流的泛化、肤浅化,有的活动甚至变成了“活闹剧”。活动的目的、方向不够明确,进程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这种“牧羊式”的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训练和发展。
4
★当前教育需要的不是盲从、轰动效应和形式主义,需要的是理性的思考、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教师要成为理性的、研究型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如果你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5
学校教育科研是干什么用的?
是解决问题之锁的钥匙。
是寻找事物原因、依据的地图。
是探寻未来发展的火把。
是满足当前学校和教师特定需求的粮食。
6
一、学校教育科研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1、认识不足,认为科研无用、或认为科研是专业人员的事。
(科研能力是高质量的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条件)
2、缺乏时间,总感到繁重的课堂教学与管理导致无暇开展科研。
(去掉两张皮认识,课堂就是科研的平台,对象、问题、验证俱全)
3、求新求异,发现别人已经有所研究便轻易放弃。
(同样的课题,因校因人而异,应深入研究)
4、贪大求全,涉及广泛,浅尝辄止。
(应该小题大做,从教研室、教研组、教师个人问题着眼)
5、跟风追潮,缺乏自身主体意识。
(应捕捉自身面临的问题,而不是社会公共的大理论)
6、课题至上,与教育教学脱节。
(应针对随机、偶发的问题进行探讨,与教学实践挂钩)
7、论文崇拜,机械理解研究。
(案例、日志、叙事等都是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
8、穿凿附会,盲目学习理论研究形式。
(应是对教育现场的把握判断,如说课、评课等鲜活的形式)
7
二、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优势
★时间相对少,但实践却相对多
教师每天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表面看来,哪里还有另外的时间去进行科学研究?但是,教
育实践本身就带有科研性质,伴随着日常教育工作,教师天天都在观察学生,研究学生,不断尝
试着不同的教育方法,冥思苦想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本身就是在进行教育研究。
★眼界相对窄,但体验却相对深
由于教师工作繁忙,不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获取信息。有的不但忙得很少读书看报,甚至
没有时间看电视,尤其没有机会像专业人员那样经常阅读资料、参加学术会议,因此显得眼界相
对窄一些。这是工作任务繁重造成的,不完全是教师自己的责任。
但是,“眼界窄”对于搞科研显然是不利的,因为科研应该是站在“制高点”上,站得高才能看
得远,所以教师要努力地不上这个“短”。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深度沟通,对学生特点的掌握具
备了“体验深”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眼界相对窄”的短处。当然教师还应当巧妙地安排时
间,尽可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在“体验深”的基础上向广度发展。
★理论相对薄弱,但经验却相对丰富
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科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