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苏辙散传叙事艺术探微.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苏辙散传叙事艺术探微
摘要:苏辙汪洋澹泊之文为中国散文史增添了绚烂的一笔,其散传是他散文创作中最重要的记人艺术。其叙事艺术之独特,分别通过“以少总多”、“同人异传”以及“梦异迭出”等方式展现人物于其中,值得细细品味。
关键词:苏辙散传叙事艺术
所谓“散传”,是指“成部的纪传体史书和杂传类传以外的文学性强的各种单篇传记以及各种具有传记性质的作品,如传状、碑铭、自序等”。[1]这种文学形式始于东汉末年,风格各异;到了唐代,文史逐渐分离,又随着韩柳掀起的古文运动,因而散传文学得到了发展。师承古文运动之风,苏辙也创作了大量的散传作品,都于《栾城集》中分散收录。据统计,苏辙的散传作品数目多达49篇:以“传”字为题的散传作品5篇,墓表1篇,墓志铭3篇,碑铭6篇,祭文34篇。虽然数量不占优势,但却孕育着浓厚的文学气息,尤其是其叙事艺术,更值得我们去挖掘。
一、万取一收,以少总多
英国作家爱?廉?福斯特曾经说过:“人物引出事件,事件造就人物,两者紧密相连。”[2]叙事学理论认为:“作为更具体的连接方式,不论是事件,还是人物,除了意识流以外,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如果以人为中心,文本会描述有关这个人物生平的许许多多事迹,以反映人物性格,或者历史状态,这一切使整个文本构成了一个起因到最终结束的过程。
”[3]记事是为了突出人物,须作艺术处理,绝非将素材进行简单的堆砌。苏辙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匠心独运,采用“万取一收,以少总多”的方法。刘勰曾言:“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也。”[4]即用少数字来概括复杂的情状,把情思和情状没有遗漏地描绘出来。苏辙抓取了传主身上关键因素,将其集合起来,用最简单的话语一笔带过,却不失整体感,如面其人,同时达到文约而事丰的效果。
《祭张宫保文》是苏辙散传作品中的一篇,全文只用寥寥数百字,分别从公之少年、公之为官、公老于世三个角度对张宫保这一形象进行描写:
“公之少年,坦然不羁。自放于酒,竹林是师。及其?宦,精深粹密。礼家法士,莫见其隙。公之问学,初亦弗勤。泛然游心,功倍于人。有疑而问,时罔弗达。礼则郑产,乐则吴札。公之行己,色温言厉。卒然相逢,忽若无意。其所与交,金石弗渝。可以托之,六尺之孤。公之事君,道大言深。心所不欲,富贵莫淫。诡词削草,人亦弗知。虽罔克用,亦罔克疑。公老于世,事见于外。人之知公,兹亦其概。公性静深,灼见安危。遇物斯应,动获所宜。退而自养,湛然纯一。”[5]
此文囊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传主坦然不羁的性格、精深粹密的思维、艰苦求学的毅力、礼义皆有的品质、湛然纯一的心性等等,都在这一篇散传中展现出来,可谓“文以辨洁为能,不能繁缛为巧”。[4]这样的手法在苏辙其他的散传作品中亦表现得十分明显,如《逍遥聪禅师塔碑》中包含了相当丰富的信息量,但是苏辙在写作方式上却是笔笔点出而又点到为止,忽隐忽现,看似散而不散。
苏辙散传所依据的材料都是历史事实,传主的生平不可以被改动,要表现人物个性就要比虚构小说有困难,而苏辙“万取一收”,其“以少总多”的叙事方式运用得恰到好处。
二、同人异传,各出新意
一般而言,作者在刻画人物时通常采用一人一传,并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刻画方法,从而完成丰满人物形象的塑造。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了构建完整的人物形象,独创了“互见法”;韩愈旁出新意,写作《毛颖传》,将毛笔拟人化,其

苏辙散传叙事艺术探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uxwivg04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