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父亲
整整十年前被电影版《大鱼》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年轻人,如今大概都已经成了人父。时隔多年之后,我们重新再来用另一种形式看待这个故事,或许希望的是自己的下一代会有如此进取之心吧。不是非要到“父亲节”才会想起这样一部主题和内容都打动过人心的故事,而是应景一说在人类历史上从来就存在,不能缺少“在对的时刻做对的事”的正确眼光。
电影版《大鱼》的成功,当然要归结于小说原著的杰出,甚至可以用熠熠生辉来形容这部以精致和奇幻震撼人心的长篇小说,2013年4月,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推出了《大鱼》的又一中文版。《大鱼》的故事在它问世的十五年里,几乎可以称得上是风靡了全球。它不算是畅销的类型小说,但在成长主题和魔幻情节的包装下,也算是颇得商业精神的要领。
而那些当年挣扎于父子矛盾,乃至在看过《大鱼》之后产生和解的人,也不必过于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导演蒂姆?波顿最棒的电影,恰恰相反,在这部电影公映的四年后,也就是拍完《理发师陶德》之后,年方四十九的蒂姆?波顿竟然破天荒地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
一位导演获得终身成就奖当然可以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在过往的创造中你已经足够优秀,甚至是那种在某个领域或者环节中对电影艺术产生过重大影响;二是你的职业生涯不一定接近晚年,但创造力已经可以暂时画上一个休止符了。尽管后者显得残酷和尴尬些,但作为一个身心疲惫且主要是经历过大风大雨的艺术家来说,停下来歇歇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如果你也看过并喜欢《剪刀手爱德华》、《圣诞夜惊魂》、《断头谷》,一定懂得这里的某种遗憾。残酷而美好的亲情
如果说父子关系在冲突和藐视中,逐渐变得牢固,最终从不安必然地走向和解,这样的故事是一个打动人心的关键点,那么《大鱼》的原创小说则采用奇观故事、魔幻意境,以及简洁而神采奕奕的语言来叙述,则可以称得上是其成功的背景板,甚至用基石用来形容也不过分。电影《大鱼》剧照(2003年,美国)。
惊艳甚至有几分华丽的故事,中间数次穿插出不信任和嘲笑,冷眼观看闹剧或者哄哄老子开心罢了,到最后讲出了一个人性上的普世价值,即父爱的伟大,以及父与子之间的必然和解性―这是小说《大鱼》虏获人心的重点。涉及到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那是从盲目崇拜,到患得患失之后发现原来一切都孱弱得几乎可笑。小时候,最渴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可以给自己指引道路的父亲,他告诉男孩该如何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特立独行、藐视成规、人格独立、气质优雅、学养丰富的青年。可是,事实往往与我们一往情深的愿望存有一段距离。有了这段距离,男孩就会常常蛮不讲理地哀怨;这段距离,也就是造成男孩青春期刻薄和叛逆的背景原因,没有倒塌的高大父亲形象,也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逆反和狂躁。安全感从有到无,这当然堪称内心中的一个残酷且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可那些不可一世的“儿子”,终将会有一天要超越那些曾经的不安、激动、抱怨、藐视,乃至变得越宽容、深情和温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人生境遇增多促使理解力变强了,也是因为人类的基因里始终流传着
“血浓于水”的密码。亲情终归会碾过莽撞和幼稚,甚至怀揣着误解的隔膜和人与人之间难以治愈的疏离,最终也要被亲情融化。
重新理解父亲,几乎是每一个男孩长大成人的必修课,不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仿佛就没法看清自我和理清世界上的凡凡种种关系。人类基于亲情的障碍本质上又是非常无力的,那不是什么高山苦海
重新理解父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