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本学年,我接了从两个边区教学点转进来的学生组合而成的五(3)班的品社学科。为了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让所有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我将“赏识”这一评价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实践运用。
开学两周,我一边上课,一边对所有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状况、学习兴趣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80%以上的学生生活在边远贫困的农村,15%以上的学生生活在学校附近,4%以上的学生生活在街道上;并且40%的学生寄住在亲戚、朋友家里,20%的学生为留守儿童。至于学习程度,拔尖的占5%左右,能勉强跟得上的占20%,60%的学生学习吃力,15%的学生甚至连简单的汉字都不认识。在开始的两节课中,不管我提出多么有趣的问题,总是无一人回答,好像他们从来就不知道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更不用说什么合作、讨论、研究了。
面对这样一班60多个呆头呆脑的学生,我真正感到了忐忑不安:他们欠下的知识太多太多,他们的思维太死、太钝,学习兴趣太淡,学习能力太差,这个程度的学生,并且又是高年级了,能教好吗?
然而,我深知我不能因此灰心丧气。我想:不管他们多么差,总是人,是人,就应具备着人的智商,隐藏着聪慧,有潜力可挖;再寻思他们现在之所以这个样,是因为师资短缺、授课者均为五十多岁的民转公教师,教学方法死板陈旧,长时间的灌输式,一言堂教学模式禁锢了他们的思维,限制了他们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阻碍了智力的开发,才使他们成了一群且听、且抄、且读的、不善于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的呆头呆脑的孩子。为此,我打算用
“赏识”这一教学评价模式,来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转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手不离教科书、眼不离教室,思维不离老师画的框框等传统教育模式,打开孩子们紧闭的心灵,引导他们走出学习的暗沟。
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一评价方法,我像教启蒙学生一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训练、培养。例如,怎样才能把一句话一字不漏地读下来,怎样才能清楚明白地说好一句通顺的话,怎样书写作业才符合格式,怎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怎样向老师提问等。一边引导,一边让他们尝试着把动手、动口、动脑结合起来。起初,只要谁敢起来读一段话,不管是否通顺;谁敢站起来回答问题,不管是否正确,我都给予适当的赏识和鼓励。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学会思考、学会探究,我在班上开展了“智多星”评比活动,规则是:谁自觉站起来回答一个完整的问题,或者提出创新性的问题,或者收集到一项好的资料,就奖励一颗星,学期结束累计且评比,分别给予奖励。一学期下来,最少的都有一颗星,多的则有十四五颗,且有五个学生被评为了“智多星”,这一评比活动的开展使100%的学生都初步具备了动脑、动口、动手的意识;通过个别辅导和集中训练相结合,10%的学生学习冒尖了,60%的学生有了自觉学习、乐于学习的习惯,20%的学生在各方面有了进步。
特别是有一天,曾患过脑膜炎的小华(化名)的表现很令我高兴。在那一天的课上,我抽考了学生一些问题,想了解一下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首先提出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谁能说出
“名誉”的意思?小华一下子举手并站起来说:“名誉就是名声。”在课堂上一向沉默寡言的
赏识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