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4S店的经营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
摘要: 2007年开始在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恢复举步艰难。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汽车分销渠道构建的重要性空前提高,作为国内汽车主流营销模式之一,集各种矛盾、压力于一身的4S店正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疲态尽显,有的甚至倒闭歇业。如何更好的整合汽车销售端的供应链,使中国的汽车4S店走出困境,是目前摆在中国汽车行业的一道迫在眉睫的难题。本文基于探讨的需要,对汽车4S店的经营进行了研究。首先回顾了汽车4S店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4S店的建设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剖析了其欠缺之处,站在其原有优势的高度,找到了使汽车4S店陷入困境的核心矛盾。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找到了解决汽车4S店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汽车;4S店;经营现状;策略
前言
汽车4S店是指将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供应(spare 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四项功能集于一体的汽车服务企业。这是一种由厂家统一设计,根据厂家的模式经营管理的。现在国内合资汽车厂家在全国各地都设有4S店。它由厂家直接向4S店供应整车和零配件,4S店负责销售及代表厂家进行售后服务。
德国是4S店的发源地。汽车4S营销模式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洲传入中国,中国汽车厂商1999年以后开始大量建立自己的汽车销售4S店。
自从上海通用和广州本田率先引进4S模式之后,由于它与各个厂家之间建立了紧密的产销关系,具有购物环境优美、品牌意识强等优势,一度被国内诸多厂家效仿中国各种品牌汽车厂商纷纷仿效,在近五六年时间里,中国的4S店的数量已跃居全球前列,汽车作为消费品迅速走入家庭的十年,也是汽车产业以及汽车市场迅速壮大的十年。2002年,汽车消费呈现井喷式增长,同时与汽车消费相关的行业尤其是4S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近两年各大车企掀起扩张网点的热潮,08年以来原材料价格和油价攀升等因素也没能减慢厂商布点的速度。北京地区的东风日产店达到13家、广本从13家扩张到16家、一汽大众多达33家,至今北京市场上已经有300多家4S店,这些散布在北京各个地区的4S店各自独立又互相依存。
未来几年,4S店模式仍然是汽车销售的主流。然而,随着新车频繁入市以及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4S店先天的许多
“短板”开始凸显:投资大、运营成本高、营销同质化、盈利捉襟见肘等,这些都增加了4S店的销售压力。虽然4S营销模式在中国的历史不到十年,但是在4S店的建设上已经暴露出投资过热后的各种问题。中国出现了世界最豪华、最庞大的4S专卖店群,但是大部分经销店却出现了“一流设施、二流销售、三流服务”的尴尬现状。
一我国汽车销售汽车4S店现状
:硬件偏硬,软件不足
目前,中国汽车经销商获得品牌专卖权的市场是一个在世界上极端的卖方市场。厂家要求高、可选择的对象多。在中等以上的发达城市4S店的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至1500万元,流动资金要求在1000万元。尽管要求高、投资风险大、销售品种单一、受厂家未来的发展控制等不利因素。
发达国家的品牌汽车经销商的软件建设要成熟和先进得多。主要表现在经销商的素质较高、注重打造和维护经销商的自身品牌、重视以销售人员为经销商的第一客户的经营理念、创造与汽车生产厂家的要求进行谈判的条件、成立经销商协会去争取经销商的权益,建立成熟的销售流程、创新快捷和多样化的贷款方式和展示厅前有充足的产品选择、顾客随时试驾车等等,这些都是国内经销商目前尚未达到的。
按照品牌专卖制度的规定,汽车企业建立专卖店,其相应品牌汽车只能在专卖店出售,同时专卖店也必须执行汽车生产企业的统一定价。但现阶段有些专卖店在实际运作中仍存在只有专卖之形而无专卖之实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建立品牌专卖店的都是几个中高档汽车品牌,这几个品牌目前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专卖价格和实际价格有“价差”。专卖店有店无货、有价无车,经销商倒货的现象频频出现。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时候,有些专卖店不仅会变相涨价,有时还会打破区域划分,把车卖到外地,违背了汽车生产企业建立专卖店,以统一售价、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售后服务水平的初衷。
专卖店大都由经销商自己投资兴建,有的硬件设施投资要上千万元。汽车生产企业投少量资金或不投资金,对于汽车生产企业而言,既能收到品牌免费宣传推广的效果,又把市场经营风险转移给经销商。但对于经销商而言,巨额的固定投资无疑加大了后期的经营成本,无形中也加大了经营风险。
目前几种实行品牌专卖的车型销售形势较好,为了按期从汽车生产企业得到车子,专卖店不得不服从汽车生产企业一些过分的要求。例如在货源紧缺
毕业设计(论文)-汽车4S店的经营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