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主要知识点(新教材人教版).doc201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主要知识点(新教材人教版)
!
《春》
朱自清字佩,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文章体裁:抒情散文。
文章思想内容:文章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春天图画。赞美抒唱了春天的朝气与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
文章结构:全文10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盼春
第二部分2-7,写绘春
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
3-7段分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称为“春之五图”
第三部分8-10,写赞春
文章结构:严谨精美。先总写春天,然后从几个方面细细描绘,最后又总写,收束全文,画龙点睛。
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
写景特点:
(1)描写细腻,生动传神。如对“春风”的描写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语言特点:
精美、生动、准确、朴实,隽永,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多变、口语的穿插等等.
从对春天的盼望开始。
(1)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期盼的心情?
答:这种叠用,一方面表达了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通过这样一种叠用,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答: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地向你走来,一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在第一段中运用了哪两种修辞?(答:在第一段中运用了拟人和反复这两种修辞),通过两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盼望,这是文章的总起。此时春天还没到,只是近了。接下来呢,春天来了,
……
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的面前,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第二段开始,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答:第二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或者以自己第一天见面为例。)
所以,在第二段里,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景象:一切,山,水,太阳。
知识点:一切,说明了没有一个例外,眼睛所看到之处都是。
然:“的样子”,表示一种状态。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是拟人写法,很形象很具体地写出了春天刚到时的特点。
“朗润”表示明朗、润泽。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色彩变得非常鲜明,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给人一种清晰明亮的感觉。
水涨是因为冬天的冰雪融化造成的。(冬去春回)
写太阳,拟人。用“红”来描绘,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不会给你一种烈日的刺通感。
第二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郎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
201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主要知识点(新教材人教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