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及超声弹性成像对于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及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就诊的400例乳腺肿块的患者,所有患者在手术前的一周内分别接受超声弹性成像(UE)与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探讨其准确性。
结果:400例就诊的女性患者中,确立为乳腺癌的患者为30例,10例为良性患者,20例为恶性患者。经回顾分析手术前的诊断方法,确立核磁共振成像检测遗漏1例,超声弹性成像检测遗漏2例。
结论:乳腺癌诊断时,核磁共振成像检测技术要比超声弹性成像检测技术更及时、准确的发现乳腺癌,极大的帮助手术时临床方案的选择。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检测技术超声弹性成像检测技术乳腺癌
Doi:.167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180-02
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是30岁以上的女性群体,目前,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来自生活上、工作上各个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饮食、作息不规律,因此非常容易引发乳腺癌,而且这个年龄段更是乳腺癌的高发期,严重威胁了女性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据统计,目前大部分城市乳腺癌的女性患者居于其他癌症的首位,因其在早期的病理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患者忽视,所以引发乳腺癌的几率会非常大,经研究表明,乳腺癌诊断时采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与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有利于及时诊断,尽早治疗。现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30例乳腺癌患者采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检测技术与超声弹性成像检测技术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的30名被诊断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30-50岁之间,乳腺肿块直径范围在10mm-60mm之间,住院就诊时间在25-45天之间,经诊断证明均是乳腺癌,其中良性乳腺癌患者10例,恶性乳腺癌患者20例,在进行乳腺癌手术前全部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测技术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测技术两种方法进行检测诊断。
方法。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方法[1]。取乳腺癌患者仰卧位,乳腺呈自然悬浮状态,首先通过核磁共振成像仪器进行平扫,然后对比剂灌注动态增强扫描的序列,对患者进行手背的静脉注射,对过对比剂对比完成后,在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通过最大信号投影技术(MIP)对增强前后的图像进行自动减影,对肿瘤供血的血管分布在动态灌注过程中的分布情况,结合一系列的处理计数,在工作站上建立清晰的图像。根据北美放射性学会创建并极力推荐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处理系统的方法。良性乳腺肿瘤其表现形式为肿块的形状大致呈现圆形或类似圆形,与肿块周围的组织有清晰明显的边界,边界光滑无丝状物,MRT信号在T1和T2加象权呈现较低;恶性乳腺肿瘤其表现形式为肿块呈现无规则分布,而且与周围的组织混合掺杂,与肿块周围的组织无清晰明显的边界,边界呈现丝状或针刺状,MRT信号在T1WI和T2WI的信号强度出现过高、过低,不均等的信号均超过正常组织的二分之一(与乳腺肿块周围的正常组织相比较)。可通过以上方法判定患者是否为乳腺癌,属于良性还是恶性。
超声
核磁共振成像及超声弹性成像对于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