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变化特征
【摘要】文章首先通过“郎顾之争”和“父子之争”两个案例,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了控制权私有收益源自委托代理中的两类矛盾——经理人与股东、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不同的目标函数。在介绍笔者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指出后股权分置时代尚未解决8t t t 8. c o m的几个待研究的问题,包括www .ddd tt. com:如何看待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在外部股东对大股东制衡力度不够的情况8 tt t 8. com下如何强化对其监管;后股权分置时代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特征与攫取方式有何变化; 由股权稀释可能外资“控制权”之争以及对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形成一种新的威胁等内容。
【关键词】控制权;私有收益;后股权分置;流动性溢价
在公司治理领域中,对两种委托代理关系下的经理人和大股东是否会利用
t8. com
其控制权获取私有收益一直是实务界关注、理论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在中国资本市场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非流通股——国有股和法人股,是否也存在经理人或大股东攫取私有收益的问题,也是8tt t 8. com这一研究领域不可回避的话题。而股权分置改革能否使这些问题淡化或得到改善?相应地,由此产生的控制权变化和流动性溢价等变化特征也同样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
让我们sSBbWw先从两个案例入手分析一下它所给予人们的深思。
一、“郎顾之争”——引发国资委对否,2004年一场“郎顾之争”将整个经济学界闹得天翻地覆。是年8月,郎咸平曾经在上海炮轰顾雏军,一篇“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演讲,把顾雏军(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电器的“七板斧”抖了个干干净净。郎咸平认为顾雏军号称动用41亿资金的收购,实际8ttt8的投入不过3个亿,因此. com,顾氏实际8ttt8上是在利用
t8. com
二、“父子之争”旧话重提——再次引发人们对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警惕
2007年10月31日,格尔电器集团现任董事长亮相第一财经频道,讲述了他在该集团公司麾下(担任该集团下上市公司董事长)几年来低调、顶风,坚持保护广大投资者包括www .ddd tt. com中小股东在内的利益,不畏其上级、上司的调遣和命令,几次几乎被“撸”的经历。使人们不得不联想到中国资本市场建立初期的一个普遍模式:“老子”(集团公司——大股东)扶持和注资——“儿子”上市(下属子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出现”(集团公司——大股东)抽血、撤资,甚至变卖下属公司。由
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变化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