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华夏民族是戴冠的,留辫本是胡人的风俗。
隋唐以来,常常是胡风浸汉。胡汉融合。
大唐新语记载,太宗尝宴近臣,令嘲谑以为乐。长孙无忌先嘲殴阳询曰:“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询应声答曰:“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由心溷溷,所以面团团。”太宗敛容曰:“汝岂不畏皇后闻耶!”索头,是说头戴大厚皮帽,也有说是后脑勺上的头发,大家知道长孙无忌是鲜卑人,但是这则说明唐朝时期辫发居然进了皇宫。但是这种风俗,也许并不普遍。
满族男子剃发留辫,正是源于古代胡人的风俗习惯。
清朝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进入南京,多尔衮遂改变剃发与否“听其自便”的政策,命礼部向全国发布“剃发令”。“今者天下一家,君犹父也,父子一体,岂容违异,自今以后,京师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后,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吾国之民,迟疑者,为逆命之寇。”
自此,便开始了剃发、留辫运动,以及中国男人二百多年的Q字发型史。
二百年后,到了1840年的时候,人们对Q字发型,经历了由抗拒到被迫接受,然后麻木,最后不再将其视作蛮夷之俗,而将其看作**大国之俗的过程。林则徐在澳门看到洋人的装束打扮时,曾鄙夷地说道:“真夷俗也。”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兵俘虏了清兵,先要剪掉头上的辫子,张遇祐被俘后英军要剪他的辫子,他却宁死不剪,大声喊道:“要剪我的辫子,除非杀了我的头。”英国兵没办法,只好带他去见侵略军头子义律,义律首先恐吓他要杀他的头,张遇祐丝毫不惧,表示出要从容就义的样子。义律心想这真是个不怕死的好汉,马上又来软的一手,拿出一百元银元要赏给张遇祐,白花花的一大堆银元放在张遇祐面前,张遇祐却丝毫不为所动,反而大声的说:“快收起你这肮脏的钱,免得玷污了我的眼。”他不为钱财所动,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气势,使侵略军的头子也深为惊诧。义律把狡猾的眼珠一转,想借张遇祐的英雄行动教育他手下的雇佣兵好为他卖命,就在英军面前假惺惺地称赞一番然后放走了张遇祐。这事传到清军营中,当时闽浙总督邓廷桢在广州协办夷务,赠诗一首:“截发何如竟断头,盘空硬语压夷酋,男儿要膂坚如铁,愧杀夸毗惯体柔”。后来清军果勇侯杨芳把张遇祐赏给外委顶戴,当了个起码的小官。
而反观西方人在看待当时的中国人Q字发型时,亦是充满费解与鄙夷。英国人伶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许多年里,全欧洲人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穿奇装异服,以及女人自毁行走的脚,长期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双方都持文化的偏见,但是二十世纪之前,基本上外国人的意见对中国的影响不大。
最早提出革除辫子的是太平天天国将剪辫,视作是否归从其天国的政治态度,施行了严厉的剪辫、留发运动,其推行过程可以说是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但是太平军后来被清朝镇压,剪辫子的事情暂时搁置了。
以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名义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就写道:“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人变为禽兽也。”(注:杨秀清、萧朝贵:《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太平天国印书》上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另外还有“不许剃头,留须蓄发,复中原古制”(注:《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四册,太
剪辫子历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