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年城南投资须注重三个结合
新的三年,应该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注重城南“造血”机能的培育。
始自2009年的三年城南行动计划,2012年告一段落。
三年下来,城南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在数百亿元政府投资的聚焦下,地铁、滨河公园等民生设施纷纷延伸至城南,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显著提升,城南的投资与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大量的重点道路、主要河道、功能区等相继新建或改造。
实现城南与北京其他区域的均衡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三年的倾斜投资虽极大地改善了城南发展基础,但仍难以弥补城南落后其他区域数十年的发展代差,新的三年城南行动计划应运而生。
2013年是新城南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有必要分析过去三年的集中投资将城南带入了何种发展阶段,并以此站在现实土壤上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确立新三年的投资取向,这将有助于把握城南的未来走势,探索城南经济增长的新路径。
回首过往三年,出于城南发展基础的落后现实,市政府投资聚焦城南,“输血”的意味尤为明显,相对其他区域,城南显然仅处于区域开发初级阶段,政府投资加强对具有普惠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投入,既是城南百姓的多年期盼,也最能体现政府当下的投资价值,比如轨道交通实现了城南全覆盖,郊区区县均建成滨河公园、区域医疗中心等,都极大地改善了城南民生发展。
而由此带动社会投资的最直接结果是,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大量的地产开发商涌入城南,这其实也是一个区域从落后到崛起必然经受的发展过程,只有双方的投资合力,才有可能实现一个价值洼地形象的改变和价值提升。
对于新的三年,继续“输血”虽仍有必要,但更重要的还应该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注重城南“造血”机能的培育,同样作为引导社会投资的导向,政府投资需要从以往区域形象的主导者转变为配合者,要更多地围绕产城融合发展进行投资配置。
倘若这种假设成立,政府投资在项目选择的过程中,须做到三个结合。
第一,与国家及市级重点产业项目的布局相结合。城南多年发展落后于北京其他区域的事实证明,一个区域离开了所在城市及国家的重点倾斜,将会注定难有大的作为,而今城南之所以在短时间之内便有脱胎换骨式改变,仍然是受益于北京市及国家对地区均衡发展的重视。
因此,新的三年行动计划,北京市在注重改变城南外在面貌同时,更应注重城南内在的质的改变,能实现这种改变的最直接有效途径,便是主动将北京市及国家级的产业投资项目布局到城南发展,并依据项目的发展需要,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予以配套完善。
第二,与北京中心城区的功能对外疏解释放相结合。北京中心城区功能过于集中,从过去的重点向城区积聚资源,转变为积聚和向外释放资源并重已成共识,但往哪疏解、释放哪些功能始终未有明确的导向,而现实中,除了中心
未来三年城南投资须注重三个结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