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此可知,学好数学对于终身学习和发展显得非常重要。可是,目前小学生害怕学数学,这主要是阅读理解数学问题的能力较差。所以,我们要重视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的自动性和独立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多措并举,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比较抽象、枯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激发阅读兴趣。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环境;还可给学生讲一些数学方面的小故事,对学生进行阅读刺激;课后可以开展一些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在阅读前,教师还可以设置疑问,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阅读需求。例如在阅读《小学生数学报》上的“怎样围面积最大”时,我先设置了这样一道题:李大爷要用长15米的栅栏围一个一面靠墙的鸡舍,怎样围面积最大。学生有人说围成长方形,也有人说围成正方形、半圆。我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这篇文章。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学生阅读兴趣浓厚。通过阅读,学生不仅知道了怎样围面积最大,而且印象深刻。
二、指导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阅读虽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人人都会读,但是真正要读懂,要读出效果并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读书要做到“三到”:眼到、心到、手到,即读书时要边读边想边画。所谓“眼到”,即要求学生仔细读,注意力高度集中;“心到”要求学生在读中明白意思,一遍读不懂可以读两遍,直到读明白为止。多读对于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是大有好处的。“手到”要求学生在读中画出重点词句,以便学生抓住实质,提高理解力。比如阅读概念时,我要求学生点出概念中的关键字词,让他们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比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圈出单位“1”,以便学生确定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从而确定解法。另外,在阅读时,还可以边读边画,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如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如高增加2厘米,就成了一个正方体,此时侧面积增加56平方厘米,求原来长方体的体积。如果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画出示意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总之,注重阅读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足教材,发挥阅读功能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新教材选取的例题、习题大多来源于生活,并且图文并茂,学生阅读兴趣浓厚。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剥夺学生阅读的权利,应放手让学生去读,让他们在读中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材中的概念、定义、公式等,我们要让学生反复读,体会到它的严谨性和抽象性。教材后面的小知识,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读,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它的生活化。带着问题阅读,可以使阅读的目的性更明确,
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