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西方心理学者关于身心关系的研究综述.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西方心理学者关于身心关系的研究综述
摘要身心关系从古至今始终是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该文通过对西方古代、近代心理学者关于身心关系观点的回顾与总结,指出古代身心关系可以分为三类:唯物论、唯心论及二元论,而近代心理学者则趋向于主张“动力系统观”,结合当代社会生活中“性爱观”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思考。
关键词西方心理学者身心关系
1 身心关系问题的提出
现代科学对于人的机体组织的了解远远地超过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但现代科学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解决人从他一开始以来就面临的明显超越了对人的实证性技术研究范围的一个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即身心关系,也即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问题。
“身”即身体、肉体的东西,有外在的可以观察、经验的形象,而“心”即精神、感觉、沉思、选择、判断、决定、思维、想象,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思想。“心”和“身”都是我们作为人的特征,而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思想通过大脑来进行的,而大脑就是称之为“身”的那个东西或者说是“身”最重要的部分;有大脑并不意味着你一定有“心”、有思想,大脑只是提供了“心”和思想的一种物质基础,只是提供了思想的客观能力。
正由于身心关系存在种种复杂情形,对这种关系不同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综合起来,主要有古代唯物论、唯心论和二元论及近代动力系统观。
2 古代近代西方学者关于身心关系的论述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对人而言,存在的只是
“身”,即大脑和肉体,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思想、情感、感受这样一些东西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身体或肉体死亡,所有这些将随之消失。
这种理论似乎合乎常识,但它完全否认精神的存在使它难以解释一些重要但又难以回避的棘手问题:世界由物质构成,但它不需要非物质的东西去知觉它吗?如不需要,物质又如何知觉自己呢?真的有“心”原子存在吗?人们怎样才能把他们意识到的原子从其他的原子当中区别开来呢?

柏拉图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理念派生出来的,灵魂来自理念世界,进入身体而支配身体活动,人体死亡,灵魂又回到理念世界,所以灵魂是永生不死轮回转世。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生活的动力生命的原理,是身体的形式,灵魂和身体统一而不可分割,但又认为灵魂是生命的本质,身体只是灵魂的工具,只有灵魂才使得肉体的动作得以实现。

柏拉图认为:心实际上是一种非物质的实体,与身的关系相当于寄居者与寄居处所之间的关系。“心”只是委屈地暂时寄居于“身”中,它最终将摆脱“身”的束缚,还自己自由的本性。奥古斯丁认为:灵魂和身体同是上帝创造又各自独立存在,灵魂是非物质的,分布于全身支配身体,管理人的一切行为。
笛卡儿提出
“心身交感论”,认为“心”是一个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一样也有其结构或特征,这两种不同实体之间具有因果作用,如我的愿望和决定可以导致我身体部位的移动,我身体部位的某种移动又可给我以新的感觉以至新的愿望和决定。莱布尼茨则认为心与身、灵魂与肉体性质全然不同,不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我们觉知它们之间存在种种相互作用迹象,乃是因为上帝在创造世界时预先设定了这个世界的秩序与和谐。
斯宾若莎提出“双面理论”,开启了二元论讨论身心关系之新方向。他认为宇宙中只有一种实体即上帝,人只认识实体无限属性中的两

西方心理学者关于身心关系的研究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