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家庭教育.doc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二稿)
徐成光
各位老师:大家好!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长的希望,是家长的精神寄托,也是家长的精神财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无论官员还是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希望孩子成材。如何培养一个有出息的孩子,把小小树苗培养成参天大树,在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的问题上,很多父母都很茫然,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就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谈一点看法,与各位家长共同探讨。
我们即使不能为孩子创造好的条件,提供高贵的出身,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塑造孩子优秀的品格,良好的习惯,真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四十岁以后我们以孩子为荣,没有一项事业比培养优秀孩子更伟大,孩子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投资,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失误。对一个家庭来说,一个孩子的成功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
教育孩子要有一颗平常心,抛开神童情结,不要有功利的心态,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全的人格最重要;要让孩子经历磨难,不娇惯不溺爱,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从平时点点滴滴小事做起;家长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保持童心,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一起成长。好的习惯来源于家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用心理学的观点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既有首因效应,又有近因效应。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好父母决定孩子的一生。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孩子小时母亲作用大一些,大时父亲影响作用大一些。
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和思维方式不同,导致了父母对孩子教育方法的差异,如果说母亲的教育是滴水穿石,父亲的教育就是点石成金。父亲粗旷豪迈大气勇敢,豁达豪爽,,有阳刚之气;母亲细心细致、宽容、温柔,有温馨的感觉。父爱给孩子以坚强,母爱给孩子以爱心,父亲在许多问题上趋于理性,母亲趋于感性;父亲宏观一些,母亲微观一些;在孩子的成长世界里,父爱是天空,母爱是大地,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父爱支撑着孩子的世界,母爱抚育孩子的成长。各有优势,阳阳互补,山水相依,缺一不可。
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父亲,首先要努力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不仅仅是家庭的经济依靠,还要担当起培养孩子的重任。父亲教育孩子有更强的目的性,在知识传授,习惯培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的锻炼上,责任感的建立,在动手能力,探索精神上,父亲通过言传身带起着重要作用。父爱能力有利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孩子智商更高,更容易走向成功。孩子从小受的女性教育较多,从婴儿在母亲的怀抱,幼儿园小学到初中女教师占多数。父亲的关注更能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每天陪孩子二三十分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母亲的品质影响孩子的未来,母亲与孩子从小朝夕相处,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受着孩子的影响。家庭,哪怕一个穷的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母亲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心灵的圣堂与快乐力量的源泉。母亲的形象至始至终都会影响每一个人的人生(孩子进门先喊妈),一个人从小到大,只要他(她)的母亲伴随着他们的成长里程,母亲的一切,包括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做人原则;母亲的思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始终影响他们的孩子。
坚强的母亲教会孩子在困难面前不怯弱;心胸宽阔的母亲让孩子学会展望未来;善良的母亲让孩子学会帮助别人;冷静的母亲让孩子学会坚韧不拔;有修养的母亲人铸就孩子良好的品质;文化资深的母亲影响孩子学会思考,让他们杜绝粗俗,远离简单。
孩子的成长不可复制,父母之爱,缺一不可。有时间要多陪陪孩子。种不好庄稼是一季,教不好孩子是一辈。有的家长说工作忙,不懂教育,把孩子交给学校老师就行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养不教父之过。培养孩子和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的农民也能培养成大学生,有的家长位高权重,有些名人、明星孩子不争气的大有人在。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说,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一个有问题孩子的背后就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孩子的问题多数出在家长身上。看看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啥大人啥孩子)
孩子是一张白纸,只有不会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孩子可塑性很强,教育方法非常重要。
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习惯受益终生,3至12岁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12岁以后许多习惯逐步形成,凡成绩好且稳定的学生都是从小养成了好的习惯。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针对(小)学生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细致而又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缺一不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养成好习惯的阶段,是为以后进入中学、大学以及今后走入社会工作打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基石打的是否牢固,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我国
[小学教育]家庭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