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感受诗中描绘的场景,体味诗中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诗作的内涵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中表现的人生志向或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四首诗;掌握正确的鉴赏诗词的方法,理解诗词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中创设的意境,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现在,就让我们开始经典之旅吧!
二、自主预习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观沧海》是诗人在北征乌桓的途中登碣石山所作。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上征伐乌桓。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怀着难以平静的心情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曾登临过的碣石山,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诗。王昌龄被贬并非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不拘小节。李白在听到这一不幸的消息后,特意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寄给好友,聊表慰藉。
中国古典诗歌按韵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代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如曹操的《观沧海》)。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两种。绝句一般是四句,有五言、六言和七言之分,其中以五言和七言居多。律诗一般是八句,可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订正字音
碣石(jié) 水何澹澹(dàn)
山岛竦峙(sǒng zhì) 萧瑟(xiāo sè)
三、朗读指导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四、疏通文意
临:到达,登上。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左迁:降职。
杨花:柳絮。
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临碣东石(名词作状语,向东)
(1)日月之行(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以观沧海(连词,来)
(3)歌以咏志(介词,用)
(1)倒装句:歌以咏志(宾语前置,即“以歌咏志”)
(2)省略句:若出其中/若出其里(“其中”“其里”前分别省略介词“于”)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是从海中发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写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还要经过五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观沧海》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答案示例: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观沧海》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答案示例:第一层(开头两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