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你“守岁”了吗?
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欢度除夕夜,守岁话家常。除夕夜守岁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习俗。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拉家常、吃年饭、等候新年来临,称之为“守岁”。那么,马年春节你守岁了吗?
【春联添喜】
贴上大红春联增添喜庆气氛
春联,俗称“门对子”。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桃符。王安石的《元日》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这件事。
春联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
”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如今,除夕贴春联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大陆,每年都会有相关部门和喜爱春联的人,发起各种形式的征集春联活动。今年,央视网与国家图书馆、中国楹联学会共同发起的2014马年春节春联征集活动启事已于1月17日正式对外发布,活动将产生100副“马年原创优秀春联”、100副“历代优秀春联”,并在2014年网络春晚中公布。同时,还将产生10副“最佳马年春节春联”在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中公布。
在台湾,据中评社报道,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的2014年马年春联,也随着“总统府”开放民众参观正式向外发送。马英九平日忙于政务,但每年到了年终岁末的时候,总会抽出时间勤练毛笔字,为年度的春联与红包题字。今年他也不例外,在幕僚人员整理出一堆新年吉祥用语后,他亲自选定题目内容,再加以练习。为避免衬衫的长袖沾到墨水,他在练习春联题字前,先穿上黑色袖套后再动笔。他书写毛笔字时精神十分专注,白色宣纸写完一张又一张,直到“万马奔腾、百业振兴”的春联写得满意了才停笔。
1月18日,在厦门五一文化广场,2014年海峡两岸百名书法家大型写春联送春联活动也盛大开笔。在现场,来自两岸的百名书法家统一身穿红色唐装,一字排开,共同提笔写“福”送“春”。红红火火的场面让市民提前感受到过年的喜庆。据主办方介绍,这100个“福”字和100个“春”字寓意“百福贺岁,两岸同春”,将择期选址集中展出。一片欢腾声中,厦门市长刘可清饶有兴致地提笔写下大大的“福”字,沉吟片刻,又分别在“福”字两边写下“甲午新春”及“刘可清”。
值得一提的是,开笔仪式上,厦门市领导还向全市劳动模范、文明市民、驻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环卫工人、机关一线工作
除夕,你“守岁”了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