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北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安徒生(1805—1875)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写过诗歌、戏剧和小说,但最有成就的还是童话,共写了150多部童话,是十九世纪第一个赢得世界声誉的北欧作家。
他出生贫苦,父亲是鞋匠,母亲是洗衣人,他从童年起过着贫困的生活,家里穷得连张床都没有。贫困的童年生活使安徒生对丹麦人民的痛苦有了深切体会,并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安在父亲病故,母亲改嫁后,为了谋生来到京城哥本哈根,他幻想从事艺术活动,1822年得到别人的捐助,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在那里刻苦学习,博览古典名著,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不久便开始文学创作。他写了大量的戏剧、游记和小说,不太被人接受。1835年他发表第一个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此后,几乎每年圣诞节发表一个集子,都是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孩子们的。
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835—1845),《讲给出孩子听的故事》。代表作品《美人鱼》、《皇帝的新衣》,虽然浪漫色彩强,但还是来源于现实。
第二时期(1845—1852),是创作的极盛时期,幻想少了一些,现实主义成分强了一些。这时期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揭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方面是富人在欢度平安夜,一边是穷人的孩子死在街头,只能靠火柴来取暖,对人民充满了同情。
第三时期(1852年以后),他叫故事,宗教色彩浓,抹杀了现实主义,格调忧郁,说教色彩强。(如《丑小鸭》)总之,安徒生的童话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和生活的真实性,故事新颖、优美、忧郁,富有幻想和抒情色彩。他揭露假、恶、丑,张扬真、善、美。
Eg.《丑小鸭》
安徒生的作品富于同情心。但是,他以感伤的眼光看待世界,充满了自我怜悯的情绪。他只看到劳动群众的不幸,看不见他们所蕴藏的力量;他满腔悲苦,却缺乏追求解放的坚忍刚毅的斗争精神。童话《丑小鸭》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思想倾向上的许多特征。一只奇异的小鸭因为容貌丑陋而受尽凌辱和折磨,长大后却原来是一只美丽的天鹅。这个故事以富有诗意的想象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这徒生认为备受歧视的穷人像这只丑小鸭一样具有高贵的品质。但这只小鸭在长大以前只是顾影自怜,逆来顺受,长成天鹅以后也只是驯良地供人观赏,并不飞入蓝天,追求真正的解放。安徒生笔下的“善良”,事实上是基督教的忍耐和顺从。他宣扬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在《钟声》等作品中希望穷人和富人的下一代在上帝的感召下携起手来。他对统治阶级也只能作出一般的、温和的揭露和讽刺,甚至幻想唤起他们对于“真”、“善”、“美”的热爱,变成“善良”的人。
第二节、裴多菲
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父亲是屠夫,母亲是农奴。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战士,反对异族压迫,歌颂民族独立和自由,又是一个爱情圣手。裴多菲牺牲时仅26岁,身后留下22岁的妻子和1岁半的幼子。他一生中写下了800多首抒情诗和8部长篇叙事诗,此外还有80多万字的小说、政论、戏剧和游记,且有相当部分在战火中完成。这样的高产率,在欧洲文学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在匈牙利文学乃至其整个民族的发展史上,裴多菲都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奠定了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基石,继承和发展了启蒙运动文学的战斗传统,被人誉为“是在被奴隶的鲜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里生长出来的‘一朵带刺的玫瑰’”。一个多世纪以来,裴多菲作为争取民族解放和文学革命的一面旗帜,也得到了全世界进步人士的公认。他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仍在广为传诵。
匈牙利受异族侵略,展开了民族解放运动,裴多菲的诗很早就有介绍,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称: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哥萨克兵的矛尖上……。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他的作品反映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20多岁死于卫国战争中,他的创作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表达爱国赤子之情,诗很短,很有激情,如《生与死》、《爱国者之歌》。
第二时期,对专制统治的憎恨,要求自由。《民族之歌》。
第三时期,可以说是匈牙利革命的记录,每一首诗都记载着革命发展的艰苦而光辉的历程。
在裴的诗歌中,除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外,还有较多的爱情诗,这些诗大多是献给他爱人的,它们优美动人,感情真挚、健康,许多还渗透着强烈的政治内容。(《我愿意是急流》《我的爱情并不是一只夜莺》)
爱国者之歌
我的祖国,我是你的,都是你的,我的心,我的灵魂;我的祖国,假如我不爱你,我还能爱谁?我的胸膛好像一座教堂,神坛恰似你的形象,只要有你存在,为了你我情愿推倒教堂。我这被毁坏的教堂,它最后的祷告仍然是:“我的上帝,为祖国祝福吧,祝福它吧,我的上帝!”但是,我不会对任何人讲,也不高声叫嚷:“只有你才是我最亲爱的,在这整个世界上。”
我悄悄地随着你的脚步前行,忠于你的心不会
第八章中北欧批判现实主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