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水稻纹枯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治技术.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水稻纹枯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治技术

摘要: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到水稻的产量及质量,对其流行原因及防治技术展开探讨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水稻纹枯病的流行原因,并对其防治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期能为有关需要提供参考。关键词:水稻;纹枯病;防治技术
水稻是一种直接经济作物,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人口的主要粮食,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常发的水稻病害,能够使得水稻不能抽穗或者抽穗的秕谷较多,降低粒重,严重影响到了水稻种植的经济收益。基于此,笔者分析了水稻纹枯病的流行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
一、发生的症状
水稻纹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对水稻的危害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危害茎秆并蔓延至穗部,造成稻株倒伏或整株枯死。叶鞘在近水面的基部处形成暗绿色水浸状小斑,逐渐扩大成呈椭圆或云纹状形的大斑;病斑的颜色在不同发病条件下有一定的差别,在条件适宜时,病斑边缘为暗绿色,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在低湿度时病斑中间呈灰白色或淡黄色或半透明;当高湿度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叶片上的病斑会快速扩大且发生融合连片,最终形成不规则云纹状的大病斑,导致叶鞘或者叶片组织坏死,同时在叶鞘或叶片上形成大量的菌核。叶片病斑和叶鞘病斑相似,发病严重时可造成倒伏和整株枯死。水稻纹枯病主要破坏输导组织,导致水稻不能正常抽穗,病斑蔓延至穗部,影响谷粒灌浆,形成大量瘪谷。

二、传播途径及侵染循环
水稻?y枯病病原菌的越冬方式可以为菌核,也可以是菌丝体,其主要传播方式是当来年稻田灌溉时,菌核或者带有菌丝的杂草等漂浮于水上,当接触到稻株近水面的叶鞘,则开始萌发形成菌丝伸入叶鞘内侧,从气孔或叶片表面直接侵入水稻叶片和叶鞘组织,继续生长进而形成病斑,病斑上的菌丝生长蔓延到临近的稻株,从而传播扩大。在病斑部位形成的菌核落入水田,随水或风的作用扩大到新的稻株上萌发,温度在25~30℃和高湿度为病害流行的最佳条件,被害稻株被感染4~6d后表现症状。早期落入水中的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所以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在整个侵染循环中,菌核的数量是引起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菌核数量多且高温高湿条件下就会引起纹枯病流行。菌核是纹枯病病原菌抵御外界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生活力极强,在土表越冬的菌核存活率可达95%以上,且菌核的萌发温度和湿度范围也比较广。纹枯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速度快,菌丝4~8d就能再度形成菌核,如此往复循环,导致侵染不断循环。
三、流行原因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上季或上年残留的菌核数量密切相关。根据调查,若1hm2有6万粒以上的菌核,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就能引起纹枯病流行。所以在越冬菌核数量多的老稻区发病重。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水稻纹枯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气候因素。高温高湿有利于菌核的萌发和菌丝的侵染,温度在20~35℃、相对湿度65%~96%范围内都可发病,其中温度为23~30℃、相对湿度90%以上为最适宜发病条件。因此,早季前期气温偏低,病情发展缓慢;中后期田间郁蔽、加之湿度大气温高,病情便会迅速扩张;后期温度高但雨水减少,天气干燥,则会抑制病情发展。
。水稻品种间对纹枯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一般籼稻品种比粳稻品种抗

水稻纹枯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治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r520520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