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XX镇自来水厂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江湾概况
第二节自然条件
第三节供水现状
第四节前阶段工作情况
第二章工艺设计及主要土建、电气工程
第一节水源选择
第二节用水量计算
第三节净水工艺及主要构筑物
第四节输配水管网
第三章环境保护
第四章安全生产和工业卫生
第五章工程概算
第六章项目组织实施
第七章经济效益分析
附表
附图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江湾概况
江湾建村于唐朝初年、滕、叶、鲍、戴等姓人家在江湾的河湾处聚居,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村落。因人口较多、炊烟如云,故名云湾。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江湾、子孙繁衍成巨族,乃改云湾为江湾。自唐以来,江湾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的水陆交通要道,成为婺源东大门。这里山水环绕,风光旅旖旎,物产丰富,文风鼎盛。绿茶、雪梨久负盛名。还孕育出了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明代隆庆年间育部待郎江一麟,清末著名教育学、佛学家江廉等一大批学士名流,村人著述多达88种,任七品以上仕宦者有25人,是当之无愧的婺源
“书乡”代表。村中至今还较完地地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筑,还有东和门、水坝井等公共建筑物,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江湾,是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2001年530工总书记亲临江湾视察,给江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江湾人正以前所未有速度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江湾用地规模:
,规划范围约58公顷。按照节约用地指导思想和《村镇规划标准》,以平均每人建设用地120m2计算,江湾镇人口不宜超过4800 人加上梨园河南岸的旅游开发,用地增至88公顷,人口不宜超过7300人。
江湾人口规模:
江湾镇属中型集镇,定位为以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为经济支柱的中心镇。江湾现有住户约800户,人口近3600人。推算近期规划人口为4500 人, 远期规划人口为6000人。
第二节自然条件
江湾位于县境东部,东邻大畈,南界德兴县占才镇,西连秋口镇,北靠段莘、溪头镇。总面积约156平方公里。地势东、南、北三面高。为峰峦连绵的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植被以常绿阔叶树为主。油茶林达8300余亩,是县内油茶生产基地之一。
℃,℃,℃,≥5 ℃的积温5,℃,≥10℃的积温4,℃。无霜期248天(3月中旬至11月中旬)。降水量1,,春、%。主要河流江湾水由大畈自东向西流;段莘水在上坦入境,自北往南流,两水于汪口汇合西流入秋口;南部有潋溪流过。沿溪建有洪村水电站(装机容量940千瓦)和汪口水电站(125千瓦)等。另建有小型水库26座。池塘34口。矿藏有镍、瓷土。
第三节供水现状
1、江湾镇现主要依靠山泉水、井水,也有村民集资建设小水站和铺设自来水管。
2、存在主要问题
(1)水量不足,随着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旅游业的兴起, 用水量日益增加,现有的供水远不能满足需求。
(2)给水普及率极低,未形成统一供水管网。
(3)水压不足,因主要靠山泉水重力输水、水量、水压不能保证。
(4)水源易受不污染。
(5)新开壁的新区,许多商业、旅游服务业、住宅、消防急待供水。
综上所述,为适应江湾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旅游业和居民对自来水的需要,江湾镇政府及有关方面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规划在梨园河上游建设5000吨/ 日供的水厂一座,并结合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铺设给水管网。
第四节前期工作情况
厂址选择:根据《江湾镇旅游策划及镇区总体规划》(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科学与旅游系编制)安排,厂址选择在梨园河上流, 总体规划区内的B-19地块、B-20地块,用地面积10000m2,该地块在现有江湾镇复兴路与规划的日月大道交叉口在总体规划区的东端,交通便利,周边有10KV高压线经过,保证供电,该地与梨园河仅一路之隔,有丰富的水源,水质可保证,且工程地质好,厂区无障碍物,输水管从厂区直接上规划的主干道。
第二章工艺设计
第一节水源选择及取水的位置选择
1、地下水:水厂的水源选择,根据远近期规划,历年来的水质、水文地质资料、取水点及附近地区的卫生状况先考虑地下水,但由于江湾镇位于梨园河边,海拔在115米以上,-,水源不足,相差很远,故本设计不考虑地下水作供水水源。
2、地表水:梨园河是星江河的重要支流,常年青水长流,水源丰富,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水文资料记载,梨园河年平均流量为25m3/秒,,即10800吨/日,属易涨
婺源县XX镇自来水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