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危机成因简析
范瑞仙
[文章摘要] 目前我国公民道德出现了危机,学者从诸多角度对其成因进行了探究。作者认为现代化自身在精神上存在的弊端和人们对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认识不清是其原因,本文试就现代化所带来的物质的丰富与精神(道德)的贫瘠(危机)的悖论和社会转型期的公民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内容、主体及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谈谈看法。
[关键词] 道德危机现代化道德教育
人类创造物质财富能力的无限递增,经历着现代化洗礼的我国,在社会转型期不管道德“滑坡论”、“爬坡论”如何争论,不争的事实是:价值观出现缓慢的“漂移”,人类的道德与我们捉起迷藏,让人无处寻觅:价值取向混乱,社会缺乏道德共识;传统道德萎缩,作为主流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本身不够强健;道德体系不完整,某些道德分支的建设甚至严重滞后;道德教育形式单调,流于空泛;道德知行悖论严重。道德底线成了一个令人恐慌的话题,使人产生了精神的饥荒。出现这一现象决非偶然,它根植于我们的现代化实践模式与道德教育理念中,本文试就原因做一初步分析。
现代化的悖论
中国正在经历现代化的洗礼,但现代化一方面给人类创造了极大的财富,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冰冷的物质追求,放逐了人类的精神和道德,扫荡了人们的精神家园,出现了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贫瘠的悖论。
唯经济主义的冲击
在很长的时期里,现代化发展的主导模式是一种唯经济主义的模式。“所谓唯经济主义是指视经济为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将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道德等等精神动力被排除在人们的视野之外。”⑴在现代化发展中突出经济发展,重视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当整个社会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唯一目标时,就使人陷入物的奴役中,其精神和道德发展就会被弃置。这种唯经济主义的发展观,在西方现代化的进程中虽然曾经遭到过无情的否定和批判,但今天仍有影响。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更由于我们一段历史时期中的战略失误,社会长期处于物质匮乏之中。为此,改革开放所唤起的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尽管我们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但在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经济发展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唯一指标是GDP的多少。再加上我国长期以来的道德始终是一种匮乏经济的道德,缺乏道德理性,推崇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德“圣人”,扭曲了人性,抑制了人们的私欲。当我们把战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时,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这种唯经济主义使得精神和道德的深重危机也伴随而来。政府官员的加官进爵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为了得到提拔不择手段,冲破道德底线司空见惯。个人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达到了藐视道德和法律的地步,再加上社会转型期间体制和制度建设的不健全,确实让相当一部分藐视道德和法律的人得到了实惠,甚至一夜之间爆富,财富成了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一些缺乏内涵的爆发户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提高了这些人的社会影响力和对社会资源的占有(这恰是中国人所需要的“光宗耀族”),时至今日仍有人在享受这种待遇(某城市为某些私营老板的子女在中考中加20分)。这必然使社会的价值观发生畸变,见利忘义、贪污腐化、以权谋私、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成了致富的必经手段,不时有人向
“道德值几个钱”瞥出鄙视的目光。社会道德的堕落在实践中形成一
公民道德危机成因简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