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斌:期货信息化梦想导师
一身清爽的米色西服,搭配深蓝色西裤。与此前电话沟通中的感受不同,眼前的刘铁斌潇洒、随意,自然、亲切。多年的期货信息化从业经历,磨砺出他冷静客观、稳重内敛的性格。交流时,却又多了一份谦和与耐心。
从事期货业20年,虽曾辗转离开,做过投资,与朋友合伙搞公司,混迹于外企,刘铁斌仍算得上不折不扣的期货业“元老”。
“1993年,我第一次接触期货市场,当时正就职于清华紫光集团期货部。”他淡淡道:“当时北京商品交易所的第一套交易系统就是清华紫光集团研发出来的。”
“三年之后之所以选择离开期货业,是因为当时的市场环境太混乱。”1998年,刘铁斌出国留学,主攻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2000年回国,正值中国期货业协会筹备,又得机会重返让他“魂牵梦萦”的期货行业。
刘铁斌注定与期货结下不解之缘。伴随中期协成长走过的十三年岁月,他经历着从被动响应协会内部系统运维“救火队”到强健期货IT筋骨“手术师”的角色转变。在期货信息化发展变迁中,一位资深信息化专家的光荣与梦想清晰浮现。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您进入中期协之前,期货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如何?
刘铁斌:从1993年有期货交易以来,一台服务器、一条电话线、一台终端,就构成了期货公司“电子化交易平台”雏形,这时候的业务模式是场外报单,即客户通过电话下单,报到场内,由场内“红马甲”通过交易系统成交。1993年到2000年,由于期货代理行快速发展,加上市场因法规与监管手段上不到位,国内期货业处于混乱期和整顿期。
直到2000年,期货公司数量达197家,但信息化程度普遍较差,一个期货公司仅配备一两个技术人员,电脑设备非常陈旧,大部分公司是处于亏损状况。2007年,随着行业政策逐渐明朗,期货交易新品种相继推出,市场活跃度得到明显提升,交易量跳跃式发展也刺激了期货IT系统的第一次规模性投入,且这次投入更多停留在软件系统和硬件环境的完善提升方面。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于2000年加入中期协信息技术部,是如何改变期货市场起步晚、信息系统薄弱单一这一现状的?
刘铁斌:中期协信息技术部最初主要的职能还是服务于内部,如协会内部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以及办公电子设施的建设、管理及维护等。对行业承担的职能也是从尝试一些辅助功能开始,如建立行业信息管理平台,对期货公司、期货从业人员、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成绩以及期货投资者信用风险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2007年开始,我们才开始制定期货相关行业技术标准,目前我们发布了7个指引,涉及期货业IT治理、风险控制、接口开放、网上交易管理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指引是2009年发布的《期货公司信息技术管理指引》。
所以,信息技术部职能分两块,一块服务于中期协内部,一块服务于行业。
今年我们明确的15项职能中,有9项是服务于整个行业信息技术管理和信息安全规范化发展的。一是组织制订期货相关的行业标准治理规则;二是组织协调行业信息安全保障和统计报送工作;三是组织行业信息技术系统安全的交流与研究;四是定期组织证券期货行业奖励工作。2007年,中期协与证监会创设了证券期货科技进步奖,这是一个省部级的奖项,是为了鼓励并肯定信息技术等各类科技手段对证券期货市场的积极作用,目前已举办四届。五是组织会员单位的信息技术系统的检查工作;六是组织行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及重
刘铁斌:期货信息化梦想导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