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奇书《百家姓》
《百家姓》流传至今,已经整整1千年。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大多数中国人都熟悉这样的四字韵语。就连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至少也听说过“百家姓”吧。每个人的姓氏,作为个人符号的首要部分,作为家族的特别标志,是跟社会生活、历史传统密切相关的。
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姓氏形成的时期和发展的过程,各不相同。在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希腊,人们一般都只有名字,没有固定的、世代相传的姓氏。直到公元前3世纪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才开始使用“真名”,当时罗马自由民的全名是:本人名+氏族名+家族名。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5世纪),家族名逐步成为固定的、世代相传的姓,罗马自由民的姓名遂采用统一的“本人名+家族外”的格式。但是奴隶都只有名,没有姓。
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以后,欧洲人在漫长的时期内又陷入了“有名无姓”的地步。直到公元9世纪,意大利各城邦才逐渐使用“姓氏”。11世纪英载,英格兰地区到16世纪初才较为普遍地使用姓氏,而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却到18世纪还没有普遍使用姓氏。15世纪法国人的姓氏才基本固定下来;德国人的姓氏则形成于16世纪。至于印度人普遍使用姓氏的习惯是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开始的。犹太人到1808年才正式有“姓氏”;菲律宾人于1849年才规定每个家庭必须有一个“姓氏”。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以后,于1870年和1875年两次由政府颁布法令:所有的日本国民都可以有、也必须有“姓氏”。1921年泰国、1934年土耳其,才分别开始每家取“姓”。总之,大多数国家的姓氏历史都比较短,有的几百年,有的还仅仅几十年。
只有中国人具备了世界上最久远的姓氏传统。我国的上千个姓氏,经历了大约三千年的绵延不断的演变过程。
家喻户晓的《百家姓》,是从北宋初年(公元10世纪)以来就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并有深刻影响的启蒙读物,到今天已有整整一千年的历史了。
明代学者吕神(公元1536——1618年)在其《社学要略》一书中就特别提到:“初入社学(按即村塾民校)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
而在文字记载中最早提到《百家姓》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10年)。他有《秋日郊居》一诗:“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诗下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
但是,如此鼎鼎大名的《百家姓》是何人所作?何年成书?却从一开始就成为难解之迷。
跟陆游同一时代的学者王明清(生卒年不可考,主要活动时期在南宋孝宗至宁宗,即公元1163——1224年间)在《玉照新志·卷三》中就写道:“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吾(王明清自谓)尝考之,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指后期吴越王钱的谥号,公元948年继位,978年降宋)之王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指初期吴越王钱的谥号,公元907——931年间在位)而下后妃。”这种推测之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外,南宋学者陈振孙在一本著名的提要书目《直斋书录解题》中,著录有《千姓编
千年奇书《百家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