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自我意识.ppt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意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知、情、意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从自我本身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
(一)知、情、意的自我意识
1、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印象、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自我认知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产生的情绪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之上产生的。主要集中在“能否悦纳自己”、“对自我是否满意”等方面。
   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对自己行为和思想、言语的控制,以达到自我期望的目标。
(二)生理、心理、社会的自我意识
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如身高、体重、容貌)的认识和体验。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心理品质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包括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智力、能力、性格、气质、爱好、兴趣等的认识和体验。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包括个人对自己在客观环境及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责任、力量等的意识。
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是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一定程度的成熟基础上发生、发展的,它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许多社会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生理、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
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主要有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三个标志。
在最初的意识发生和发展中,主体意识是先于自我意识而发展的,主体意识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二)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生理的成熟和发展只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前提,并不能必然保证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还有赖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他人对本人的反应和评价而发展的,由此产生的自我观念称为“镜中我”。
(三)影响自我意识的社会因素
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因素有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环境、家庭、他人的评价、参照群体等。
青年时期自我意识的转变包括:从依靠别人的评价转向独立评价;从评价别人转向自我评价;从具体行动的评价转向运用个性品质评价,从单纯依靠表面现象与行为的效果转向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评价。
四、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标志,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般而言,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逐渐形成。
(一) 他人的反馈
通常,别人会对我们的品质、能力、性格等给予清晰的反馈,从而增强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当我们被老师告诫要更加大胆一些,更加主动,更加勤奋一些时,我们便会从反馈中得知:自己有些害羞,不够主动,学习不够勤奋。
特别是当许多人的看法一致时,我们就会相信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从而确定自己是这样的人。激励对成长中的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自我意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新人
  • 文件大小152 KB
  • 时间2018-09-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