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论语》心得
对人的态度: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
所以,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
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信念: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稳,需要哪几条呢?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矫情,,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生活态度:
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论语·雍也》)
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
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篇二:
党课学习《党章》心得体会
近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再一次学习了《党章》,对我们国家共产党党员标准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此,我谈谈对"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这方面的认识。
十四大党章第一条至第四条,明确了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提出了三项最根本的要求,是党员必须具备的根本条件。第一,共产党员必须是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我觉得,这一规定,反映了党员条件的本质,明确规定了党员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加强改造自己,努力争取具备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和优秀品质,如果不按这个标准,不管什么人只要想入党就可以随便入党,那么党就会丧失它的先进性,就不成其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了。具备共产主义觉悟,是党员思想入党的集中表现,也是与一般群众区别的重要标志。共产主义觉悟,主要体现在对工人阶级的地位、根本利益和历史使命有正确的认识,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要具有共产主义觉悟,我们要学理论,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树立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
第二,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除了阶级的利益、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共产党员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因此每个党员在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过程中,是要在思想上想着人民,在政治上代表人民,在行动上为了人民,真正做人民的忠实公仆的。以老爷式的态度去对待人民是绝不允许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为振兴中华忘我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就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在对敌斗争中,在战胜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在面临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甚至牺牲个人的生命。在物质利益面前,要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公私分明,克已奉公,把方便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绝不允许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为个人捞取好处,损害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在一切
读于丹《论语》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