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滑坡位于某地区某河左岸某村,海拔高程位于235~270m之间,相对高差35m,坡度变化较大,约5~30°,呈阶梯状,前缘、后缘及台地之间交接部位较陡,发育多条“V”型冲沟,深度1~10m。滑坡区纵向长约110m,横向宽约200m,×104m2,平均厚度约10m,体积约17×104m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早、夏热、秋雨绵、冬暖而多雾,无霜期长,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极端最低气温-℃(1961年1月17日),极端最高温42℃(1961年7月24日),相对湿度80%左右;~,其中5~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9月份出现高峰值,%,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最少,%,(1982年7月11日),。根据当地水文资料,。
勘察区地层由坡积物、滑坡堆积物及侏罗系上统沙溪庙组(J2s)组成。
坡积物(Q4dl):厚约1~3m,为紫红色粉质粘土夹块碎石,~,含量约15%~20%,主要分布于山间凹地、平台及斜坡坡脚地带。
滑坡堆积(Q4del):粘性土夹碎石或碎块石夹粘性土,厚度不均,约8~30m。
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砂岩:青灰-灰绿色、灰白色、黄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及少量白云母,细-中粒结构,中厚层-厚层状构造,较坚硬,产状:330°∠5°。
滑坡后缘以处于陡坡上部的平缓台地与田坎交界处为界,陡坡上部平缓处可见地面裂缝;前缘直至坡脚;两侧以冲沟为界。
滑坡范围内,田地里可见长度约50m,宽约3-5cm裂缝,走向185°;,宽宽1-3cm,走向175°,地面下沉约2~10cm,该裂缝于2004年9月出现,以后逐年加宽;某居民房屋可见拉张裂缝、地面裂缝等现象,裂缝走向约195°。
含碎块石粉质粘土:表层为耕植土,含少量碎石及植物根系,褐黄色~褐红色,硬塑~~可塑状,结构略显松散,韧性干强度中等,刀切面稍有光泽,碎石主要成分为强风化砂岩,棱角状,~,块石主要成分为砂岩,棱角状,~3m不等。该层土石比一般8:2~7:3,。
块碎石土:紫红色、褐色、灰色,块石主要成分为砂岩,偶见中风化泥岩,碎石主要成分为强风化砂岩,块碎石间充填有褐黄色~红棕色,粉质粘土呈可塑~硬塑状,结构较密实。该层土石比一般4:6~2:8,。
滑带土为含碎石角砾粉质粘土,呈紫红色、褐黄色,褐灰色,~。粉质粘土以可塑状为主,局部呈软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手捻滑感明显。分布在滑体底部与基岩接触面之间。其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表1-1 土体设计参数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滑带土
滑体土
1
重度
天然
kN/m3
-
19
饱和
kN/m3
-
滑坡治理锚索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