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田园将芜胡不归.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田园将芜胡不归
故乡,我们还回得去吗?
时进腊月,过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但很多人关于过年的话题里,却多了一份惆怅。故乡容颜已改,故居不在,乡亲难聚首。
但有一些人,却怀着对故乡的深深热爱,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有着别样的行动。2013年12月20日,中国农展馆的一间会议室里,聚集了一批文化界的人士,他们中,有新农人,有乡村教师,有大学教授,有在校大学生,有弘扬乡村文化的企业家……职业不同,但他们共有一种情怀:尽己之力,保护即将荒芜的故园,让乡韵悠扬。
这一活动是首届爱故乡研讨会暨2013年“爱故乡―发现故乡之美”图文征集公益活动颁奖典礼。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办,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小毛驴市民农园)、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承办。一年前,为了弘扬乡村文明,主办方发起了图文征集活动。截止2013年9月15日,共从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及美国、新加坡等地征集到200多份乡土题材的作品,涵盖文学、摄影、书画、视频、音乐等类型,参与人群包括大学生、市民、农民、公务员、媒体记者、公益人士和学者等。
特等奖作品《王坪文化》从历史文化、山水风情、古话传说和民间歌曲四个方面,反映了甘肃省康县长坝镇王坪村的底蕴。这部饱含着对故乡深深眷恋之情的作品,由从该村走出去的几位在校大学生发起,全村20多人共同参与,历时半年完成。当年轻的
“王坪之子”们在研讨会上讲述他们的创作经历时,当王坪村的美景、美食通过视频展现在观众面前时,现场一次次想起了由衷的掌声。留下我们美好童年记忆、凝聚着我们浓重乡愁的故乡,不该在城镇化的背景下被粗暴地拆迁,成为与会者共同的心声。
面庞黝黑、有着浓郁西北风情、普通话却已练得挺标准的西北汉子――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哈希?扎西多杰以自己生动的讲解,揭示了游牧文明的魅力。他认为,牧民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多元生命共荣的自然人文家园,草原上,人与多种动物结下了亲密的、甚至是神秘的关系,而现代工业文明却正在破坏着这一关系,也毁坏着牧民顺势自然的可持续快乐生活。他说,游牧文明给人类提供了自然圣境和精神家园,这笔财富非常珍贵,这便是为何越来越多的人要不远万里踏上西藏之旅的原因。因为在雪域高原,人的心灵可以得到净化,而只有天然的生态系统才具备这样的功能。他提倡人类应该走出目前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消费主义,树立利他的伦理观。
肩头搭着紫色披肩、谈吐极具文学气质的陈岳琴女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曾是中国十大公益律师,后来却由维权转为传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载体便是位于京西的六艺国学馆。近年来,她的故乡处在拆迁中,陈岳琴慌张中发现,自己的故乡竟然是一个千年古村,而她家门前的鹅卵石小道可能已有2000年的历史。于是,她放下京城诸事,一心投入到了研究家乡历史、保护村容村貌的行动中,并正筹建农耕文化博物馆。让她欣慰的是,
“抢救”卓有成效。当陈岳琴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讲述给当地官员后,家乡被拆迁的命运便发生了变化。“田园将芜胡不归”,陈岳琴说,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或许能体现现代人的精神走向。
作为鲁西的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石旭军和作家莫言是同乡。他以严谨的逻辑和自己拍摄的大量照片,指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导致了城乡教育投入上的巨大落差,致使当今农村教育

田园将芜胡不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ptpek78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3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