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形象的新解读
【摘要】鲁迅笔下麻木人群的典型如:闰土、祥林嫂、阿Q,但阿Q思想深处却体现一种潜在的积极因素。
【关键词】典型;麻木;落后;进步的要求;积极的因素;阿Q
鲁迅同时期创作的身处社会最低层,受压迫、受剥削的农民形象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体现较多,如:闰土、祥林嫂,阿Q等,历来人们都把他们作为糊涂、麻木落后、受封建思想毒害极深的典型代表。阅读了《故乡》《祝福》、《阿Q正传》三文章,总觉得若将他们三人进行比较,虽他们均处于麻木落后之中,但阿Q思想深处却体现一种潜在的积极因素。
一、首先看一下《故乡》里的闰土
少年的闰土活泼可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中年闰土呢? “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眼圈周围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穿一件极薄的棉袄,浑身瑟索着,那手红活圆实已变得又笨且开裂,象松树皮”。外貌的巨大变化,说明他过着衣不御寒,食不果腹的穷困生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败,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更体现了闰土遭受阶级压迫,受剥削的深刻性。闰土上场共讲了七句话,其中称呼了四句“老爷”之后,便抖动嘴唇,断断续续地诉苦。“母亲”的叹息又进一步归纳了他的不幸命运,“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作者用近全文一半的篇幅,刻画了一个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军阀混战,农村破败背景下一个勤苦、忠厚、苦难的农民形象,反映了他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终年受压迫剥削,挣扎在饥饿线上的悲惨命运。然而在挑东西时,闰土却要了
“一副香炉和烛台”。反映了他的麻木和迟钝,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神灵的祈求、祷告上,并没有意识到要通过变革社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再看《祝福》中的祥林嫂
祥林嫂淳朴、善良,勤劳、受传统礼教的“好女不嫁二夫”的影响,她在新寡之后逃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用自己的辛勤劳作,换取起码的生存权利,但不久,就被婆婆逼嫁到山坳里。她在拜堂时的反抗,也被人称道,认为是知礼的表现,第二个丈夫不幸死于伤寒,不得已又被狼衔去,不得已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因她再嫁再寡,人们便嘲笑她、奚落她,鲁四老爷把她看成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不许她沾手祭器供品,笃信鬼神的柳妈又以阴间的锯刑惩罚吓唬她,劝她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人跺,万人跨,当作替身为自己赎罪。祥林嫂在精神恐怖的压抑下变得神情萎顿,动作迟缓,却还是默默操作,以终年所得捐了门槛,本以为可以借此改变命运,但仍受主人的鄙视。连这一点卑微的希望都破灭了,一步步走到了绝境,终至沦为乞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深刻性,表现在她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肉体上受尽了压榨和摧残,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尽了人们的嘲讽和虐杀,不仅在生前孤苦无告,而且还怀着恐惧走向死亡,祥林嫂也有反抗,但她的反抗却是在封建礼教范围内,无论她拜堂撞伤还是砍断门槛,都是很低层次的反抗,都只是对自己、对物(如门槛)的发泄,而不知道把矛头对准鲁四老爷,对准整个封建社会。
三、再来看阿Q
虽然阿Q处境和闰土、祥林嫂差不多,他的脑子里也有明显的等级观念(他知道赵太爷地位比他高),正统思想(明白没有辫子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做“革命党”就是“造反”) ,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等,但他却有比闰土、祥林嫂进步的一面面对现实,闰土一味祈祷、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现格外的崇
阿q形象的新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