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秋学期高一语文教案
《想北平》教案(定稿)
主备人:董臻审核人:张丽丽
总第1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学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关于北京城,北京人和北京的文化,是一个极有魅力的、永远的话题。对于上年纪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梦;对于五十岁以下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难猜难解的谜,对于漂泊海外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魂牵梦绕的家;对于我们来说,老北京也许只是一片空白。”对老舍来说,老北京又是什么呢?
二、质疑讨论:
1、昨天我们布置了同学预》,那我们先来看看他笔下的北平又是如何的呢?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明确:4、5、6段。学生可能会答到第7段,这是一个总结性的抒情段落,可暂时不作解释。
2、请男生齐读第4、5段,女生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
(可用文中词句回答:动中有静,安静而温和;在人为中显出自然)
3、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一是比较(衬托),设置情景(比喻);二是具体展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点评情况回答,“摇篮”的比喻、“温和的香片茶”)
4、齐读第6小节,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
(学生可能会直接回答“花多菜多果子多”,这个答案缺少了韵味——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接近自然)
5、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过渡到人,通过作者的了解来理解作者倾注在文本中的情感)
提示:老舍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有人曾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
明确: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曾因创作《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而老舍本身也是一个恬淡平和的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害不堪忍辱而弃世)。
三、反馈矫正:
1、正因为“北
《想北平》定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